安德烈·艾西蒙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教授比较文学。著有《出埃及记:一部论文集》和《假证件》。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纽约书评》、《评论》、《纽约客》和《新共和》等刊物。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28位英美作家解读 》内容简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第一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第一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第一次被彻底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精确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全部体验——从第一次到最近的一次阅读体验。我们常常回想爱情岁月——为什么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忆书籍呢?
28位作家写的关于追忆的评论,不是论述整部作品的论文,而是各挑选其中的一小段写的读后感式笔记。每篇评论前面都附有所评的原文选段。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片段都可以领略原文的魅力。
评分28位作家写的关于追忆的评论,不是论述整部作品的论文,而是各挑选其中的一小段写的读后感式笔记。每篇评论前面都附有所评的原文选段。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片段都可以领略原文的魅力。
评分28位作家写的关于追忆的评论,不是论述整部作品的论文,而是各挑选其中的一小段写的读后感式笔记。每篇评论前面都附有所评的原文选段。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片段都可以领略原文的魅力。
评分28位作家写的关于追忆的评论,不是论述整部作品的论文,而是各挑选其中的一小段写的读后感式笔记。每篇评论前面都附有所评的原文选段。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片段都可以领略原文的魅力。
评分写下的都是闲言碎语。 读这本书,不像读批评或理论。它可以轻松地翻看,呼啦啦带过。因为太了解普鲁斯特的字句和心情,28位英美作家其实和我们有过共同的体会——读普鲁斯特的心情,像他那样追寻自己记忆的体验——他们更加细腻更善言表。 对所有关于普鲁斯特的...
对于因为《追忆》太长而望而生畏的人来说,这本书很适合阅读。精选了28篇《追忆》中描写最精彩的片段,中间的情节也有补充介绍。每篇都配有几篇阐释性文字,很多是从《追忆》中引起的对自身经历的深深共鸣。《追忆》最为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在马塞尔的经历上,那些被我们所轻视或者遗忘了的感触,却在《追忆》当中重新找到了。于是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玛德莱娜饼干”,和”凡德伊奏鸣曲”。当音乐声响起,当饼干特殊的味道进入我们的味蕾,曾经遗忘了的过去,会像潮水般奔涌而出,时光在这一刻重现了,我们不在是活在每个瞬息之中,而拥有了了一部连续的自我的历史。
评分我们都爱普鲁斯特~~~
评分我从未将我的眼睛偏离我的母亲;在一条蝾螈面前的谈话;我整个儿全乱了套;这个奇怪世界的未知品质;这便是我的生活,这便是我自己。”谁读完了普鲁斯特?……我们读书,所读的每一页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这本书的结局。而普鲁斯特完全不是这样的作家。……我们的身后是一片黑暗,黑暗超越了时间。“ 泪~ 原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读普鲁斯特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即便没有像安卡·穆斯坦那样读过那么多拉斯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也会有那么多相似的感受。可以的话,一年或者两年读一遍追忆好了~
评分《追忆逝水年华》阅读热身中~~
评分嘿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