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珍藏版)》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深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昨晚天气微冷,心情也微冷,蜷缩在床上看小说,看我放下很久的《复活》,不曾想,这本小说竟会使我的心掀起那样的狂澜。 可怜的叶赫留多夫在一个猝不及防的时刻,重新遇见卡秋莎,隔着沧桑曲折的人生,隔着苍茫的岁月,隔着时间织成的冰冷屏障,当年那个有着纯真眼神,相见最...
评分当我们以中国是文学教育的眼光定义小说时,《复活》简直是一部范本。当有人问起“什么是小说?”,或者更确切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小说时?”我们大可以说:“读读《复活》吧。”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因为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曾经很大程度上...
评分法庭往往是和平时期展示最激烈冲突的舞台,是人与人之间无数小规模战争的战场。枪炮轰鸣,有死有伤。看客们往往热衷于看这种自己不用付出代价的舞台战争片,以满足自己兽性的欲望。聂赫留朵夫便是众看客之一。然而当他惊觉自己也是这场战争的要角时,一切都变了。 沉睡在泥滩...
评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路过福州南后街旁的林觉民故居。我会想,让林觉民抛妻弃家参加革命的动力是什么?今日要在这样的地段起一座这等规模的林家大宅,恐怕要好几个亿,在当时也不会是小数目。这样的富贵之家,无论如何,属于“既得利益”阶层,那么为什么要去抛头颅洒热血呢...
评分如果你是卡秋莎,你会原谅聂赫留朵夫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托翁笔下的卡秋莎选择的不仅是原谅,而且是再次爱上。我挺佩服卡秋莎的,因为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原谅他,但绝不会再次爱上。在我看来,有些伤害是永远的,就像身上的伤疤一样,或许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已然...
我不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因为记不住名字,可能是因为死气沉沉的风格,但主要是没有一个人物让我觉得是可爱的、高尚的(最多感觉几个政治犯还不错,可惜形象不丰满呀),倒是让我看到了沙俄帝国黑暗的社会,对社会制度有一些思考。
评分也许所有人身上都存在这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只追求既能成为自己,同时也能成为别人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肉体的人,他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为了个人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聂赫留朵夫从肉体的人到精神的人,注定是一段孤独而漫长的灵魂救赎之旅。
评分通过一条爱情线来引出思想和观点。妓女和小偷的行为为什么是高尚的;政府公职人员迫害百姓为什么心安理得;军队和革命党为什么把杀戮当作一种功勋;监狱不是在惩罚犯罪,而是在推广犯罪;还有土地所有制以及人无权惩罚他人等问题,林林种种。
评分通过一条爱情线来引出思想和观点。妓女和小偷的行为为什么是高尚的;政府公职人员迫害百姓为什么心安理得;军队和革命党为什么把杀戮当作一种功勋;监狱不是在惩罚犯罪,而是在推广犯罪;还有土地所有制以及人无权惩罚他人等问题,林林种种。
评分将爱上升为人类的高贵品质,即为他人牺牲自我放弃所有,反利己主义,极度鼓吹利他主义;批判土地私有制及以其为代表的整个经济基础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对其势在必行的改革的必要性的揭示;监狱,司法体系贯穿始终,探索社会祸乱之源并刨根问底探讨其根除方法,最后在《马太福音》找到精神出路,认为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并能够解决一系列罪恶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自我道德的不断完善来抑制人性之恶,建设乌托邦般的和谐社会。就我来看,这是托尔斯泰主义太过理想化的表现。关于仁爱人爱,抱歉,我社会阅历太过浅薄,还未经历灵与肉的物质爱情,何谈空中楼阁般圣贤才有的博爱?对社会的批判无可厚非,简直堪称俄国19世纪的百科全书,但解决方案的空想性显著,历史证明,甘地—托尔斯泰主义拯救不了殖民地印度。当今社会建设也难以以此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