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个人的纪念 / 张冠生
甲辑 一九一〇年代 〉〉〉
1911年(辛亥):《少年》杂志 / 009
十四岁的费孝通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于《少年》杂志,“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
1912年(壬子):《中华初等尺牍》 / 012
那时还是文言。如今的孩子中,能这样运用文言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1913年(癸丑):《法意》 / 015
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1914年(甲寅):《中等国文典》 / 018
据说,章士钊先生最早为汉语引进“词”的概念和术语。
1915年(乙卯):《作文法》 / 021
“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如此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916年(丙辰):《袁世凯轶事续录》 / 024
“中华民国初建,四方鼎沸,众派纷争,具有统一能力者,中外皆推项城。”
1917年(丁巳):《共和女界新尺牍》 / 027
一个女性的家居忧乐及所思所行,是其有志向、有能力走向社会并推动变革的明证。
1918年(戊午):《新修身》 / 030
识字渐多,始能阅读,初有理解能力,此时的品行熏陶将留下终生的心灵底色。
1919年(己未):《短篇小说》 / 033
“世界的生活竞争一天忙似一天,时间越宝贵了,文学也不能不讲究‘经济’。”
乙辑 一九二〇年代 〉〉〉
1920年(庚申):《亚里斯多德》 / 009
面对着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自己对其中任何一科的知识储备都远远不够。
1921年(辛酉):《清代学术概论》 / 009
“现代学问上笼统影响凌乱肤浅等等恶现象,实我辈所造成。”
1922年(壬戌):《中国地理沿革图》 / 009
时局介绍,格局观察,变局分析,大局判断,无不精心安排。
1923年(癸亥):《中国关税问题》 / 009
“中国经济学社”据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全国性经济学术研究群众团体。
1924年(甲子):《汉书艺文志讲疏》 / 009
能跟在一位学养丰厚的读者之后,待有了高人手泽再行开卷,算得上有福。
1925年(乙丑):《史推拉》 / 009
“文章的美婉流丽,情节的哀婉悱恻,真不愧为世界文坛上第一流作家的手笔。”
1926年(丙寅):《古史辨》 / 009
要有真实的哲学,只有先从科学做起,大家择取了一小部分的学问而努力。
1927年(丁卯):《社会论》 / 009
作者对“劳动阶级”表示敬意,称“改造社会之职务将必归于劳动阶级者”。
1928年(戊辰):《读书堂西征随笔》 / 009
在北京旧书店见到这本书,扉页钤有“周一良所藏书”、“毕竟是书生”两印章。
1929年(己巳):《理想国》 / 009
苏格拉底认为,“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是个严重问题”。
丙辑 一九三〇年代 〉〉〉
1930年(庚午):《进步与贫困》 / 009
“发财的阶级更发财;穷困的阶级更依赖;……社会上的贫富之隔日见显著。”
1931年(辛未):《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 009
“进化论是达尔文的蛋,孵化它的就是赫胥黎。”
1932年(壬申):《历史哲学纲要》 / 009
“从前人们的目光瞥向神圣的东西,现在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务了。”
1933年(癸酉):《诸子概论》 / 009
“先生卒后,迄今六十余年,其人已为世所久忘,其书亦罕见其全貌。”
1934年(甲戌):《欧洲近古史》 / 009
“从历史长期趋势看,总是人道、正义、自由、理性取得最终胜利。”
1935年(乙亥):《达尔文》 / 009
为观察鸟兽行迹,有过“诸幼松鼠竟走至其背上及腿上,其母在树上惊吠”的奇遇。
1936年(丙子):《八贤手札》 / 009
“先大夫据案起草,动辄盈尺;诸名贤书札往还,日或数十百通。盈积箱簏。”
1937年(丁丑):《战后国际政治条约集》 / 009
想着这些文字的起草、修改、定稿、签署、翻译、传播是如何不易,心生感动。
1938年(戊寅):《全民族战争论》 / 009
张君劢曾在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穿梭,观察延续了四年的欧洲战场。
1939年(己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 009
在物质上掠夺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丁辑 一九四〇年代 〉〉〉
1940年(庚辰):《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
该校的历史转换直接对应于中国当代政治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大有意味。
1941年(辛巳):《在世界之顶上》
“他们非常淳朴,重视美德,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很高的文明程度。”
1942年(壬午):《家庭教育》
“儿童终日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其一切学习,几乎全靠家庭环境所给予之刺激。”
1943年(癸未):《中国史话》
一本写给饥渴于民族历史知识的广大的劳苦群众或初学者阅读的常识书。
1944年(甲申):《列宁底母亲》
乌里杨诺娃让书房的阅读通向日常生活,让孩子们的心灵趋向书房里的思想阳光。
1945年(乙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这类史料,现在按照记载抄录,不难。当时要按史实详细记录在案,不易。
1946年(丙戌):《南侨回忆录》
“中国境内任人翻印发售,但切勿增减改易及运销南洋,因此方面版权保留。”
1947年(丁亥):《罗曼•罗兰传》
“俄罗斯这个伟大心灵的光焰照亮了大地,是照亮我们青年时期的最纯洁光芒。”
1948年(戊子):《政学罪言》
“即使销路如此好,也还是赔的……事情真不好办!真是太难办了!”
1949年(己丑):《列宁生平事业简史》
“那种使全体听众倾服的特别力量,简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
戊辑 一九五〇年代 〉〉〉
1950年(庚寅):《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当时顶级的职业革命家有兴趣研究学术专业问题,还有工夫和青年人讨论。
1951年(辛卯):《毛泽东选集》
“起初大家非常紧张,有的简直不敢下手,一动就怕出错。”
1952年(壬辰):《绞刑架下的报告》
“人类在走向进步的路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座牢房?还要经历几千座牢房?”
1953年(癸巳):《红楼梦》
那年与顾颉刚讨论红学的往来书札,成了俞平伯的“消夏神方”。
1954年(甲午):《欧根•奥涅金》
查良铮的满脸阳光与奥涅金的浑身忧郁反差实在太大,居然就相遇了。
1955年(乙未):《胡适思想批判》
毛泽东说:“到21世纪再研究恢复胡适名誉的问题吧。”
1956年(丙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的下半年,中国的情况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1957年(丁酉):《毁灭》
“我很愉快地摆脱这个丑恶的社会,有如离开向我泼卑鄙、谎言和诽谤脏水的世间。”
1958年(戊戌):《鲁迅全集》
把所有射过来的箭统统接过来,攥在手里,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
1959年(己亥):《中国》
为编辑《中国》,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北京的印刷力量全部动员起来,由上海抽调技术工人来协助。
己辑 一九六〇年代 〉〉〉
1960年(庚子):《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思考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思考。
1961年(辛丑):《红岩》
撕下红花被面,找来黄草纸刻出五角星,留下剩饭粒,粘成了五星红旗。
1962年(壬寅):《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正义感、书卷气、对大自然的热爱、谦虚和腼腆、果断和直率。”
1963年(癸卯):《亭子间里》
“一切伟大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社会和人物的勤恳的观察的成果。”
1964年(甲辰):《南斯拉夫大事记(1945—1963)》
半个世纪前的“铁托主义”,是欧洲出现的南斯拉夫特色社会主义。
1965年(乙巳):《王杰日记》
为求表扬而做假的细节没被删去,也许很偶然,却保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真相。
1966年(丙午):《中国地图册》
孔夫子旧书网上说该图册为“文革版《中国地图册》”,这说法并不确切。
1967年(丁未):《毛主席语录》
台湾版《毛泽东语录》出版后热销,扉页上印着“献给对这个世界还有梦想的人”。
1968年(戊申):《鲁迅诗注》
鲁迅讲课,经常逗得哄堂大笑。有位北大学生听他的课,笑得受不了。
1969年(己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苏联青年们的想法也就是进大学,就高职,拿高薪,娶个漂亮的老婆。”
庚辑 一九七〇年代 〉〉〉
1970年(庚戌):《常用药物手册》
那几年,为儿子买书寄书,成了叶圣陶老先生经常的功课。
1971年(辛亥):《柳文指要》
尚在手稿阶段,毛泽东就一读再读,可见他对《柳文指要》的看重。
1972年(壬子):《多雪的冬天》
人类的冲突、忧伤、烦恼,在森林庄严肃穆、亘古长存的气氛中足以被化解。
1973年(癸丑):《落角》
以前看过的苏联小说,书名没有费解的。这本《落角》是个例外。
1974年(甲寅):《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三帝国覆灭之后被缴获的纳粹档案,仅属于其外交部的就有四百八十五吨。
1975年(乙卯):《福特言论选集》
“穿过这个幅员辽阔的土地,这种感到一个巨人在动、一条龙在走的感觉促使我们深思。”
1976年(丙辰):《只有一个地球》
来自五十八个国家的一百五十二位“通讯顾问委员会名单”上,没有一个中国人。
1977年(丁巳):《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
1978年(戊午):《哥德巴赫猜想》
知识分子第一次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角,产生了非常广泛和强烈的社会影响。
1979年(己未):《西行漫记》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辛辑 一九八〇年代 〉〉〉
1980年(庚申):《围城》
写的是社会之一部分,人类之一群体,背景上浮动着世道人心的退化。
1981年(辛酉):《傅雷家书》
“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1982年(壬戌):《世界史纲》
为什么沙皇帝国会像梦一般地消逝了呢?为什么君士坦丁堡在世界上这样重要?
1983年(癸亥):《第三次浪潮》
一个刚刚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听到了描述社会形态的非政治化概念。
1984年(甲子):《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
“第三世界一味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已使争取发展的努力走上歧途。”
1985年(乙丑):《宽容》
“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
1986年(丙寅):《江村经济》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1987年(丁卯):《随想录》
“有话不说,将骨头全吞在肚里化掉,我并无这种本领。经常有个声音催促我:‘写吧!’”
1988年(戊辰):《山坳上的中国》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现在的高级技工。
1989年(己巳):《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
“现在是我们卧薪尝胆的时候,而不是高唱赞歌、大摆宴席庆功叫好的时候!”
壬辑 一九九〇年代 〉〉〉
1990年(庚午):《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
这里发生了“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运动”。
1991年(辛未):《人文类型》
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是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同门弟子中的首尾两人。
1992年(壬申):《吴宓与陈寅恪》
半个世纪的深厚交谊中,留意录存并研究陈寅恪的诗作已成吴宓一个习惯。
1993年(癸酉):《邓小平文选》
审定这本书的最后一批文稿时,邓小平用“大功告成”表达自己的快慰。
1994年(甲戌):《顾准文集》
他想的问题过于不合时宜,表现出那个混乱年代极为罕见的清醒和勇气。
1995年(乙亥):《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视力正常的许多学者“闭着眼睛”,倒是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看得清楚。
1996年(丙子):《老照片》
中国的记史传统何其悠久?百姓能走上历史前台,进入史籍,难得一见。
1997年(丁丑):《历劫终教志不灰》
垂暮之年,顾先生抖着手留下一个题目:“我怎样度过这风雨飘摇的九十年?”
1998年(戊寅):《徐铸成回忆录》
近年写回忆录的人越来越多,徐氏所说,会是许多著名知识分子的共同期待。
1999年(己卯):《中和位育》
1932年,潘先生说:教育如不能使人安其所,遂其生,那叫办学,不叫教育。
癸辑 二〇〇〇年代 〉〉〉
2000年(庚辰):《世纪学人自述》
他们的故事,会“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史和知识分子命运的全景图”。
2001年(辛巳):《20世纪的书》
在这个历史现场,以十年为一个断面,能同时看到十个累积层的百年叠加。
2002年(壬午):《我向总理说实话》
他上书总理,陈明农民之苦,农村之穷,是为农民争取同等国民待遇而仗义执言。
2003年(癸未):《胡风三十万言书》
胡风在每个时期都留有红色篇章。“三十万言书”应是他一贯立场和主张的逻辑延伸。
2004年(甲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2005年(乙酉):《我最宝贵的》
六十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故事中,主题是上学、读书、识字、书写的有十个。
2006年(丙戌):《这个世界会好吗》
三十年前梁先生的十余次长谈,终于可以逐字逐句不作任何修饰和增删地全本出版了。
2007年(丁亥):《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国家像一个人一样,是否被人尊重,不在块头和蛮力大小,而在是否具备美德。
2008年(戊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
“那些人真是放屁!”这么见性情的语言,若不是借助口述方式,很难保留下来。
2009年(己丑)::《荒废集》
“无人喝止,自亦无人当真。此可庆幸,亦足堪沮丧。”
2010年(庚寅):《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辛亥革命已百年,还有多少老大帝国的因袭?作者善意提示,我们确该深思。
代跋 《纸年轮》摄影手记 / 沈继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