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师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赋的沟通能力,而二十余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了解西方人的心灵。他以亲切、幽默和讲法清晰闻名;且能够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学的藩篱,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惊妙的例子,分享他个人的经验,因而能直接与学生的经验相契合,进而激起对佛法的鲜活感受和韵味。
索甲仁波切传承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他具有这个传承的明显特质: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
《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海报:
对于即将辞世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关怀他们?想到有一天自己关爱的亲人和好友也会离开人世,到那时自己该如何面对?怎样给他们最后的关怀?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自己爱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周围的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是如此相关、切身,而我在读这本书...
评分就像我们不会错过生,也不会错过死,我们也不要错过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一生的礼物,是我寻找的答案。从遇到它开始,它不曾离开过我,至今,已经看过3本,也推荐给了很多的朋友。正如我希望的一样,当这一世快要把我淹没时,这本书能唤起觉醒。盲目的生存和死亡没有分别,而正...
评分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必须接受自己的死亡。 我几乎时刻都会想到死亡,但并不是以消极厌世的方式,一方面我对死亡害怕恐惧,不知道何时死、怎样死,因此更加珍惜自己鲜活的生命,感恩知足;另一方面我对死亡疑惑敬畏,不知道什么是死、死后...
评分对于即将辞世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关怀他们?想到有一天自己关爱的亲人和好友也会离开人世,到那时自己该如何面对?怎样给他们最后的关怀?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自己爱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周围的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是如此相关、切身,而我在读这本书...
评分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 生、死是矛盾,是对立,是统一?其实生与死是一件事。 从懵懂青春期就好奇死亡,想要了解死亡,但又觉得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是一件不能告诉父母朋友的事,是一件只能倾诉于日记本的事情。 大学期间虽没有遇到大的坎坷挫折...
这个作者除了吹牛之外什么都不会
评分藏传佛教的启蒙书。第一遍读完。我想还会读很多遍。感慨太多。下一本要读《中阴闻教得度》。愿六道的每一位除尽一切苦难。
评分#如果我青春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我想一定会狂热到死,大概会学着美国的嬉皮士年轻人跑去西藏学习各种秘术。藏传的密宗看起来太神奇了,各种临终、死亡、中阴和轮回的细节展示令人感叹。
评分这个作者除了吹牛之外什么都不会
评分在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生命的意义》中作者提到,西方人民(其实我们也一样)因为现代经济社会城市化等种种因素,内心越发空虚,因此开始应对生命的意义这类形而上问题,对这类话题如痴如醉,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灵修、心灵鸡汤和自我启发类的书籍,并形成了产业链。本人是个学术脑,看到很多指导经验为重、举实际例子不给资料出处这种心里不是特别痛快。再反观新闻爆出的各种上师鸡汤产业链,这类书简直是邪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