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 1962 年生,江苏徐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政治哲学和宪政理论。著有《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理学》(1992)、《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2004)、《休谟的政治哲学》(2004)、《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精神现象学〉研究两篇》(2005)、《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2007)、《现代政制五论》(2008)、《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论现时代的政法及其他》(2009)等。
本书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已被人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了其中仍然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它的另一个精神基础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现代民国的宪法精神。
本书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第一,它对冲、稀释乃或阻止了南方政权的种族革命激情,避免了类似法国革命的趋势。第二,通过清帝逊位,传统王朝屈辱而又光荣地把王权交给了一个立宪共和政体,整个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结构。第三,清帝逊位的优待条件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赎买,更是一个建国契约,它对复辟帝制构成某种制约。第四,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第五,天命流转问题,逊位诏书隐含着承认人民主权是中华民国的新天命。基于此,作者认为,作为现代中国——中华民国宪制的一个重要构成,《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辛亥百年,学界再次掀起研究辛亥革命的热潮。这一次,焦点不仅仅凝聚在革命党身上,作为革命对象的清室以及作为第三方出现的立宪派不再只是革命党身边的陪衬,而是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的研究范围。回首百年,历史学再一次拓宽了它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加完整、更加全景...
评分 评分 评分[《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1期,责任编辑:刘昕亭] 高全喜教授新著《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所揭示的主题无疑甚有震撼性。但是,读完全书,我很沮丧地发现,该书堪称为研究失败的例子,其致命之处在于将眩目的“高论”建立在错误的史实基础上,并由此作了过度的引申...
高全喜的书,不是逻辑混乱,就是过度简单。这本书亦然。班弄了一些新名词讲了一个老问题。过度阐释,一厢情愿曲解,常常无法自圆其说。尤其在历史知识上,更显示出其观点的陈旧。其人写作太快,又多好发高论,实为今年学界的反面典型。。。当然,在书评里我不能这么写。。
评分作者动辄谈“非常时刻”(他的另一个理论)来补正存在的瑕疵,其频率之高,让人心生怀疑。。除了三行一个非常时刻,五行一个施米特,观点本身很有意思,就是被他吹毁了
评分从历史学来看是过度解读,从宪法政治学而言勉强说得过去
评分简单能说清楚的问题,絮絮叨叨重复说了许多遍。观点不敢恭维。清帝逊位诏是光荣革命,那么革命派就不光荣了?但是因果在于没有革命派的行动就不能有这个诏书。而且这个诏书根本没有收到当时势力各方的任何重视,你事后诸葛亮的现在说它是宪法,你说它是圣经也行,反正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评分高全喜的书,不是逻辑混乱,就是过度简单。这本书亦然。班弄了一些新名词讲了一个老问题。过度阐释,一厢情愿曲解,常常无法自圆其说。尤其在历史知识上,更显示出其观点的陈旧。其人写作太快,又多好发高论,实为今年学界的反面典型。。。当然,在书评里我不能这么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