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畔一个旧式家庭,她是作为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一生四处漂泊,寓居过日本,去过香港,居无定所。但她的作品将斗争性与民族性融和到人性里面,从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萧红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才华,使她的作品拥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萧红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曾参与编辑《鲁迅全集》,受鲁迅影响至深。
《萧红全集(共4册)》收入萧红1952年至1941年期间创作的作品和部分书信,从《萧红全集(共4册)》中可以领略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其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经典传世之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本全集按照作者生前结集的时间顺序编辑,基本上反映了原书原貌,并将作者未结集和未发表的作品进行了详细整理,同时附有作者年表、索引和大量珍贵照片等。该全集版本考证翔实,收录文章完整,注释精当,堪称是萧红一生创作的精确展示,是一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
按:国庆1、2、3日值班,哪里也没去玩,刚好把萧红的两本代表作读完了。为什么现在才读萧红?我一度确实是文学青年,就是高一那年,还当了学校的文学社长,文学兴趣是从读三毛、鲁迅、李敖、柏杨、路遥开始的,但由于个人兴趣,我的阅读很快偏向了历史思想类,对感发类的文...
评分之所以看这个会让我觉得悲伤,大概是因为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这样说可能会觉得可笑或者我故意夸大一些东西,其实是没有的。反而我自己一直一直在刻意逃避自己的童年,一直不愿意承认那片土地的回忆,和那些生活对我照成的影响而已。 我想我真是幸运,...
评分在读《萧红全集》这本书之前,我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萧红这个人,直到最近看了她的全集,了解了她的过往经历,还有她的一些作品。未曾意料的是,竟被这个女子给深深触动了。 最令我折服的,非萧红直面岁月荒凉的勇气莫属。面对血淋林的人生,她不是鲁迅笔下真的猛士,反而只是一...
评分昨晚看完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我花了三个早晨和两个晚上看完整篇短短一百页的文字。看得断断续续,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文字是“散”的,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性格。我先两三句大致说一下剧情:本篇写于1934年,当时萧红23岁,她之前只给报社寄过几个短篇,这篇是她的第一篇中...
评分不曾通读萧红的所有作品,早年阅读《呼兰河传》的感觉,仿佛是欣赏一曲缓慢、低沉、忧伤且一唱三叹的北方民谣。看过《黄金时代》,电影和《呼兰河传》一样不疾不徐,一代才女的爱与别离,贫病与死亡,剧情竭力克制着波澜,直至落幕。 恍惚记得《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镜头,是鲁迅...
第四册后续做资料索引是很好的,读全集一事怕是还要文本对照,最喜欢的部分是萧红的书信吧,写给对方的细细碎碎的日常不由得莞尔,意外收获于萧红竟然写过戏剧,突击可和生死场对读,鲁迅先生相关也可勾连。(另:此次只是略读,仍需文本细读,部分篇章的重复还是寻本溯源的好)
评分最喜欢《呼兰河传》用诗样的笔触描写乡土风情。读到火烧云那篇,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在小学课本里早就认识了。印象最深的就数老爷爷的金胡子了。萧红不愧为一代才女,可惜英年早逝。
评分想起某夏夜,河边散步,妈妈讲萧红的故事,慨叹命运多舛,自己也不禁动容。
评分第四卷
评分“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读完《马伯乐》,她心中的《红楼》,相较之下还是差点,或许是“半部”的缘故吧,或许是萧红早逝的缘故吧。但无疑是展现了几乎所有的不堪的劣根性的,是强烈的剪影――“真他妈的中国人”,又婉转成这样的感叹。 真的好悲伤的萧红,读的这两个星期,心情抑郁到极点,但又时常傻傻发笑。萧红其人与其文在气质上有高度的同一性,苦涩冷酷而又“神经质的笑声”。读作品,读书信的时候,都觉得大概丁玲看人很准了。风雨中忆萧红!|萧红真的太有才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