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專傢、曆史學傢、社會活動傢,被譽為美國“漢學三傑”之一。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曆史係哈斯基金教授,美國曆史傢協會會長、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東亞研究院院長、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除已發錶的百餘篇學術論文外,其著作還包括《洪業:清朝開國史》《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紅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曆史與意誌: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等。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錶作。齣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齣大清帝國必走嚮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瞭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纔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製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摺,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製中國的衰亡作瞭全方位的剖析。
本书浅白直接脉络清晰,展现一个帝国面对外来文明无可避免的衰亡过程。好的思想具有一定破坏性,本书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王朝循环”的天命论。事物有其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却不一定是注定。在深海安稳环境下上万年不曾变化的物种,不受外因影响却产生了变异的物种、受外来...
評分 評分魏斐德,“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黄山书社2010,159-188页。 这一章一共有16小节。首先是唯一一个无标题小节,概述本章内容。其后的小节可以分为两部分,2-8,复兴的幻象,9-16,自强运动。复兴的幻象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部分:2-3,结构性小节,中兴运动两元素;4...
評分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
評分印象中这本书买来蛮久了,看得也蛮久。对于偏学术类的作品,我总是挤不出什么话来,毕竟匆匆看完后,不但脑子里没记下什么,心里也没留下些什么。回顾大清帝国三百年历史,从明末的入关逐鹿,削发留辫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闡述瞭帝製中國在內外因下的階級分化
评分書名翻譯錯瞭,直譯是《帝製中國的衰亡》,不是大清帝國。作者其實有在推一個名為中國的“帝國”模式,明清不過是具體的“衰亡”部分,畢竟自秦以後帝製固定下來基本很穩定,被西方視為瞭多少比較完整的停滯發展期瞭。寫的痛快明瞭,乾淨利落,刷刷刷刷地刷新瞭舊有的中國觀認知固陋。另外譯者的漢語水平十分瞭得,翻譯齣漂亮、端莊、大氣的毛筆字的墨汁味道來。
评分恢弘的敘事和曆史視角,深入淺齣的勾勒齣大清帝國興衰背後的曆史推動力。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書!·
评分西方人治中國史的絕佳典範,中國近代史的佳構巧作。魏氏細緻從各階層的角色變化來考究中國帝製晚期含蘊的社會變革因素,暗閤瞭以人為本的中國史學傳統,但又以宏闊的全球視角將中國拉入世界形勢內考察,尤其以經濟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崛起,簡明卻精準地將中國帝製崩解的原因和過程描繪清楚。其中外患與內亂一章,真是精彩至極,值得細讀再三。此書文采粹麗,翻譯的水準也很高,除瞭書名不妨直譯為中華帝製的衰忘外,個人感覺一切堪稱完美。
评分西方人治中國史的絕佳典範,中國近代史的佳構巧作。魏氏細緻從各階層的角色變化來考究中國帝製晚期含蘊的社會變革因素,暗閤瞭以人為本的中國史學傳統,但又以宏闊的全球視角將中國拉入世界形勢內考察,尤其以經濟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崛起,簡明卻精準地將中國帝製崩解的原因和過程描繪清楚。其中外患與內亂一章,真是精彩至極,值得細讀再三。此書文采粹麗,翻譯的水準也很高,除瞭書名不妨直譯為中華帝製的衰忘外,個人感覺一切堪稱完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