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 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乌兰,1956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师从易丽君教授。1995年迄今任职于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教授驻华外交官汉语。2011年10月至今在波兰西里西亚大学任客座教授。著有《卡普钦斯基在中国》、《布鲁诺•舒尔茨在中国》等论文,译有《卡普钦斯基小说《皇帝》、《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等。2010年获波兰文化和遗产部部长颁发的对波兰文学贡献奖。
易丽君,1934年生,湖北黄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译协会员,资深翻译家,北京高校名师。著有《波兰文学》、《波兰战后文学史》、《易丽君选集》,译有《火与剑》、《洪流》、《塔杜施先生》、《波兰20世纪诗选》等作品十多部及波兰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曾获波兰总统和波兰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长授予的勋章、功勋章及各种荣誉称号,并曾获波兰格但斯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一不留神又是一本好书,看样子这个月收获太丰富了。此书可以与《忍不住的“关怀”》相对应来看。不过想想此书写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真是颇为作者的洞察力吃惊了。 书名所指头脑,是指欧洲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份子。书中所阐述的是二战后东欧知识份子们如何一步步被苏维埃们所控制...
评分生活已经发生改变 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米沃什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诗人。 当然你可以把我的发现当作一种玩笑,但是我必须告诉你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我拥有一份长达289页的文件(这个文件的英文版本是251页)证明这一点。其实这份文件你也可以买到,这就是米沃什...
评分最快收到,从卓越网上,一看不能放下,犹如当年读《一九八四》、《哈维尔文集》、《动物庄园》等等,醍醐灌顶,解恨解馋,痛苦不已!自己更是在体制的此山中,每每对照,毫厘不爽,这就是经典的精神,结构生活的力量,让你无处可逃,赤裸裸地呈现。记得有一句话说,如果文学(...
评分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
评分《被禁锢的头脑》是一本妥协之书。这种妥协不单单是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书写这些文字时,有意识对书中那些熟悉的作家进行了修饰与遮掩,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书完成时身处的尴尬语境。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53年,由巴黎最富盛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这样的写作是一种妥协,因为从195...
绝对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暧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直接展示对抗性政治的非伦理性,间接证明加缪超越于萨特。头脑没被禁锢,只是被攫取和俘获,帮助完成双重征服。巨大的恐惧让欧罗巴孤儿般土壤滋长出伟光正的希望,一代新人心怀东方中央旺盛腐生。与戈夫曼构成耐人寻味的东西映衬
评分兼具良心和头脑的诗人拥有世界上最精准和犀利的笔,也会说出最不讨人喜欢的真相。不过也只有真相才能跨过派系的争斗而永存。中国缺少这么一个人写的一本书,我们只能从别人的影子中揣测自己的身形了。
评分这本书宛如展现了一幅类似生物界灾变后的横切图,为承受重压,各类生物被迫畸变,以求苟延残喘,其中又变化出不同的分支物种,大多长相奇特,自我洗脑-吃药,变色龙的伪装色-凯特曼,或者干脆加入掠食者的物种。
评分在那些年代,我感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但身后仍拖着一条长链,这个链条总是把他钉在一个地方。 米沃什站在波兰等东欧国家的视角来审视斯大林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有些观点几乎可以毫无违和地搬到亚洲地区。知识分子对可以摆脱痛苦的良药“穆尔提丙”趋之若鹜、群众在凯特曼主义伪装下拥有的那种虚伪的自豪,贝塔对于现实和艺术深深的无奈却永不妥协,“在人民民主国家,人们所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有意识的群体表演,而不是个别人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
评分令人颤栗的年代依旧在此刻重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