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奇教授是美国汉学界以精英观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作者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并剖 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
萧邦齐(R. Keith Schoppa) 对沈定一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几个明显具有政治意 义的场所展开讨论。他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对空间予以更多的关注”,作为大都市的上海、省会的 杭州和乡村的萧山衙前,沈定一在这三个活动场所其“整个身份序列的结构和含义是随着区域背景 的差别而变化的。
评分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
评分被同一个党在同一个时间里既视为太激进,又视为太反动 ——这便是他的死,他死后仍然难以被描述清楚的人生。
评分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
评分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
“个体身份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主体的选择,还是历史和社会赐予的结果,一个人极少能摆脱身份选择和赐予的影响。”作者重点以沈的社会关系、革命进程及区域网络进行剖析,在方法论上,与近期所看许倬云的方法论有近似之处;同时本书不做定论,叙述整体更显通达流畅。
评分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浙江籍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其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活动,将空间视角带入历史分析中,剖析他复杂的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革命者的选择与命运,在他的笔下像侦探推理小说一般展开。作者在开头就以倒叙的手法,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运用适度的想像,为读者展现了沈定一被暗杀的情景。是谁杀了沈定一?又为什么要杀他?这些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并不是要找出那个暗杀的真凶(尽管他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推理手法分析了几种可能性),而是要通过沈定一的传奇经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革命并不是主要只依靠非个人的社会、经济力量或意识形态斗争就能解释的过程。相反,革命是男人和女人们的故事。这些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推进力中的人们,常常是别无选择
评分你是这时节生的, 我也是这时节生的, 携手人间看菊来。
评分历史研究中的关系学应用
评分学术书这么好看!20年代是个大时代,沈也是一个复杂的大人物,值得再分析。@翻墙陈 ,你的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