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Woody Allen,1935-),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Allen Stewart Konigsberg),当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犹太裔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单簧管演奏家,被称为“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他的电影多以曼哈顿为背景,以死亡、性和道德为主题,有浓郁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机智幽默又细腻感伤。神经质的内省而自我的人物(多由伍迪・艾伦自己扮演)、想像力丰富而奇特的构思、絮叨又幽默的对白、反讽与批判的视角,几乎是他每部电影的共同元素。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安妮・霍尔》(1977)、《曼哈顿》(1979)、《汉娜和她的姐妹们》(1986)、《子弹穿越百老汇》(1994)等。
作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的幽默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15岁就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有一段时间还自编自演“单口相声”(Stand up comedian),此后数十年至今,他挥霍着自己的幽默气质,编笑话和搞笑故事,写散文、小说和剧本(作品曾入选1989年由伊夫林・豪主编的《犹太美国短篇小说选》),拍电影更是让他功成名就。
伍迪・艾伦式幽默带有明显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他以荒诞不经、插科打诨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开玩笑:颠覆传统价值,戏仿经典文本,各种时髦的学院派理论与方法更是被挖苦得入木三分、尖刻不留余地。他似乎总与知识分子作对,然而那些神经质的、自私自恋又敏感多疑的可笑形象背后,分明有着自我的身影――伍迪分身有术,他从不忘记拔光羽毛,幽自己一默。这是他的睿智所在,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也因此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本书结集自伍迪・艾伦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等刊物上的各类文章,曾由兰登书屋以三册单行本出版(《扯平》,1971;《不长羽毛》,1975;《副作用》,1980),长销不衰。喜爱伍迪・艾伦电影的读者定会在本书中发现他诡异的文学天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被他轻轻拧松了螺丝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可笑又可悲。
我读伍迪·艾伦获得的乐趣很有限。当然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太大(如译者孙仲旭所言):我听得懂Friends里绝大多数的笑话;猜测他们也未必能会心于伍迪·艾伦的幽默(也许渊博的Ross有可能?)。所以,我觉得将书名注释为“幽默文集”,算是孙仲旭一个不大不小的败笔。作者也不会领...
评分《门萨的娼妓》买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每看都乐的不行,却又偏偏不能把那一口气坚持下去。只是陆续跳着完成了第一部分的一些,象德拉库拉伯爵、赫姆霍尔兹谈话录、我的哲学、大先生、巴尔加斯万岁。 《赫姆霍尔兹谈话录》杜撰了一个人物,来调侃精神分析学。记得之前大...
评分我不愿通过努力工作而永垂不朽,我想不死而不朽。 惯性导致了三分之二的婚姻。而爱情造成了余下三分之一的婚姻。 我参加了一次存在主义的考试。我一个答案都没写,结果得了100分。 我并不怕死,我只是希望死亡来的时候,我正好不在。 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如果你和一个保险经纪...
评分伍迪·艾伦和我 孙仲旭 《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2004年1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以来,我作为译者,当然很关心读者对这本书的反应。书的畅销出乎出版社和我的意料,初印8000册,几个月内就需要加印。畅销的原因,应该是这几年的影碟市场培养了不少伍迪·艾伦的忠实影...
评分昨儿在豆瓣上发了一个帖子,俩小时不到就被顺利地河蟹了。 内容挺流氓的,也算是在意料之中吧。 后来一个姑娘发豆邮问我关于男人嫖-娼的问题,说这让她觉得很困惑。 一是觉得恶心,跟卫生有关,还有那些骇人听闻的疾病。 二是无从理解男人的欲-望和行为方式的意义。 作为一...
笑死人不偿命!
评分有的挺无聊的,也有翻译的原因。感觉荒诞有余而挖苦不足。问题就在于当你看到一个犀利吐槽会心一笑的时候,又觉得这个笑是一个预谋已久的阴谋。这就是文字的问题,没有影像光明磊落。
评分原来伍迪·艾伦一直都在寻思《午夜巴黎》这玩意,可他为什么等到70多才拍?
评分无敌艾伦老师也挺惨,这么玩儿命的讽刺,还是被人归入知识分子。
评分无敌艾伦老师也挺惨,这么玩儿命的讽刺,还是被人归入知识分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