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平原一个美丽的小镇。十三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学时代发表各类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思想早熟,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余绪,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1998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背景下,该书对北大现状及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和深切反思,立即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语立场和独立精神回归的标志之一。该书迅速风行大学校园,印行近百万册。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时致批评的写作,同时尝试小说、游记、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社会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2000年度最佳评论奖”;2002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获”;2003年入选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2004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
现为独立写作者,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员、理事。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 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教诲吧——“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
那天和一位大学时的老师通电话,偶尔提起《铁屋中的呐喊》,老师很不客气地批评说:“真是一本不如一本,《火与冰》里还有点思想,到现在尽是些青春文字!” 我当下只好唯唯,因为其时我还未读到《铁屋中的呐喊》。现在读完了,我要对我尊敬的老师说一句:吾之所见有异于是...
评分我是在大一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之前已经读了他的《受伤的芦苇》感觉很不错,从此就喜欢上他的行文风格和尖锐思想。余的语言和反思精神真的很值得年轻人学习。年轻的时候读他的书,总有一股冲动,要做点什么似的。难怪大陆要禁他的书。建议大家去看他的文章,保证值得一读 !
评分《火与冰》一炮打响后,“黑马文丛”系列又适时推出了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铁屋中的呐喊》,这本书也火了。它的名字起得很成功,有着多个刺激人眼球的卖点:北大,怪才,抽屉文学,还有源自鲁迅语录的书名,这一切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深刻的思想与反抗的精神。几年前看时,觉...
评分沒《火與冰》好,從題目就看出了力道不夠,這個喜歡古龍的小孩,還是有點走偏,不過在2000年的時候還是吸引了當時的我,畢竟比起板起面孔的老學究們,他至少還讓人看到點誠意,先不論思想。總覺得思想這東西,很害人,一掛在頭上,胸里就必須得裝幾車論據,才能做到底氣不足,...
评分余杰的文字里有理想的坚持,有自由的渴望,有对生命的尊重。 余杰将《资治通鉴》中,史官惜字如金的记录慢慢展开,将曾经那血雨腥风的过去,从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对我们历史的总结“吃人”!慨叹草民的无奈,慨叹这亿万条性命换不来制度的进步与当...
。。。
评分70后这一代知识分子(尤其北大)成长与我们完全不同,十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里只剩下未曾上过大学的韩寒还在说话。
评分当年读这本时我还是个愤青
评分我总感觉你像桑蚕吐丝,竭力不止,却又徒劳无功。
评分有点空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