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平原一个美丽的小镇。十三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学时代发表各类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思想早熟,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余绪,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1998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背景下,该书对北大现状及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和深切反思,立即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语立场和独立精神回归的标志之一。该书迅速风行大学校园,印行近百万册。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时致批评的写作,同时尝试小说、游记、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社会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2000年度最佳评论奖”;2002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获”;2003年入选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2004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
现为独立写作者,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员、理事。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 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教诲吧——“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
人浮躁了,没有耐心再看下去。把它带回来,放在书架上。 别好书签,就是这样了。 也许有一天,再继续看吧。
评分《火与冰》一炮打响后,“黑马文丛”系列又适时推出了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铁屋中的呐喊》,这本书也火了。它的名字起得很成功,有着多个刺激人眼球的卖点:北大,怪才,抽屉文学,还有源自鲁迅语录的书名,这一切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深刻的思想与反抗的精神。几年前看时,觉...
评分其实,余杰的文字挺矫情,只觉得他并没有读懂鲁迅,即便他动不动拿鲁迅说话。他年少博学,可以充分引经据典,但剖析并不彻底。他看不惯中国当今的商业时代,厌倦商业广告、炒作,殊不知他也是被这样的手段吹捧出道。“北大才子”“抽屉文学”“铁屋中的呐喊”当中也言过其实...
评分思想是深刻的,语言也是犀利的。不过感觉作者的表情太严肃了,还是比较喜欢孔庆东那种大头大脑憨一点的风格。
评分其实,余杰的文字挺矫情,只觉得他并没有读懂鲁迅,即便他动不动拿鲁迅说话。他年少博学,可以充分引经据典,但剖析并不彻底。他看不惯中国当今的商业时代,厌倦商业广告、炒作,殊不知他也是被这样的手段吹捧出道。“北大才子”“抽屉文学”“铁屋中的呐喊”当中也言过其实...
曾经的不成熟 但是确是一本好看的书
评分愤怒浪费了一个青年学者的才情
评分呃。。我看着越来越觉得像加长版的高考满分作文。。。
评分70后这一代知识分子(尤其北大)成长与我们完全不同,十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里只剩下未曾上过大学的韩寒还在说话。
评分当年读这本时我还是个愤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