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六月第一周,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与《经学、政治和宗族》二书,写得都非常好看。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来写的书,其实都很丰富有趣。由于两书名气甚大,都知道这是知识社会学治汉学的经典,所以我这里只谈一些细微的感受。 《从理学到朴学》,最精彩的是三四五章。研究了考...
评分就如译文所示,这是一本有关“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式的综述性论著,作者运用了“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和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综汇学术史、社会史与一体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就被称为“欧美最近出现的新文化史方法”,也即是风靡一时的知识社会学),探讨了...
评分曾经因为给学生上课,去校对了中译本,发现错误很多,尤其是论述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严重影响原意的。校本不在手边,否则可以好好列出来。
评分曾经因为给学生上课,去校对了中译本,发现错误很多,尤其是论述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严重影响原意的。校本不在手边,否则可以好好列出来。
评分此书论述之浅,令人惊讶。全书都在隔靴搔痒、浅尝辄止地介绍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对清代学术诸面向的叙述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泛泛而谈。诸如第二章第四节的“江南的历史研究”、第五章第二节的“考古学和金石学”,简直是个笑话,在中文世界中找不出任何...
艾尔曼从社会机制和学术话语二元互动的进路对乾嘉汉学的贡献做了正名。盖汉学无用论起于清中叶经世思潮,并延续至今,“故纸堆”的名声似乎洗不掉了。这一评价和民国知识分子因救亡而自我轻视的内心痛苦其实很像,都是政治对学术发展造成的扭曲的结果。既然知晓学术研究不是立即可以反哺社会,那么放下”政治史“偏见而以当时学术自身的标准和现代学科标准两项重新定位汉学,才更加顺理成章吧。所以”故纸堆“的评价反映的是政治和学术的冲突,汉学的成就其实远在这之上,这就是要确确实实提出”职业化“命题的意义。
评分一个偏见,中国史海外研究还是海外末流。
评分a study of sociology; no discussion on ideas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deas
评分一般,并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写法,不够深入
评分采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主要是福柯的话语理论和托马斯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探讨了清代江南学术共同体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情况。内容相对充分,但翻译很一般。所谓的“面面观”虽然讨论了清朴学产生所需要的图书出版、交流网络、职业化等诸多问题,但过度偏重于社会史层面,有些地方流于叙述现象,并未能很好的挖掘更深刻的原因以及突出清代学术共同体的在17、18、19世纪发展变化,文章结构颇有松散之感。不过,清代学术和朝鲜的交流以及关于18世纪中国学术界有无受西方影响的论述倒是神来之笔。作者此书意在推翻过去人们对清代学术的陈旧观念,提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与清代社会思想的直接联系,特别是最后汉宋之争的消退与经世之学、西方力量的兴起的一段论述确实打通了传统与现代,十分具有启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