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于1971——1974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现任《纽约时报》国内版副编辑。作者利用新闻记者的身份,到过苏联城乡很多地方采访,同各阶层人士有过广泛接触,《俄国人》就是根据他在苏联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根据Quadrangle/The New York Times Book Co.. New Yort,1976.
Hedrick Smith "The Russians"
先来点背景介绍吧: 《俄国人》是《纽约时报》1970年代派驻苏联的记者 Hedrick Smith 撰写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社会调查作品,作者曾任1971-1974年莫斯科记者站主任,任职期间,他携带夫人安和一儿一女到莫斯科生活。4年间,他利用记者身份,广泛接触、调查了苏联社会的各阶...
评分先来点背景介绍吧: 《俄国人》是《纽约时报》1970年代派驻苏联的记者 Hedrick Smith 撰写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社会调查作品,作者曾任1971-1974年莫斯科记者站主任,任职期间,他携带夫人安和一儿一女到莫斯科生活。4年间,他利用记者身份,广泛接触、调查了苏联社会的各阶...
评分先来点背景介绍吧: 《俄国人》是《纽约时报》1970年代派驻苏联的记者 Hedrick Smith 撰写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社会调查作品,作者曾任1971-1974年莫斯科记者站主任,任职期间,他携带夫人安和一儿一女到莫斯科生活。4年间,他利用记者身份,广泛接触、调查了苏联社会的各阶...
评分先来点背景介绍吧: 《俄国人》是《纽约时报》1970年代派驻苏联的记者 Hedrick Smith 撰写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社会调查作品,作者曾任1971-1974年莫斯科记者站主任,任职期间,他携带夫人安和一儿一女到莫斯科生活。4年间,他利用记者身份,广泛接触、调查了苏联社会的各阶...
评分时间在走,文字却不会变,读哈耶克、福山、亨廷顿、黄万里当初预言,现今事实的文字,总是唏嘘不已,膜拜膜拜再膜拜。但是这些都比不上,看这本书来得震撼,成书1976年,作者曾于71到74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76年啊!文革刚刚结束,但这书却仿佛写的就是以后中国...
苏联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实录。观察细致,见解深刻。又是一个轮回。
评分今年啃的大部头真是多啊,这部书吃下来不亏,几乎完美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俄国特有的等级制度,他们性格中的冷漠与火热,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现状,以及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不同领导者的政治局面……过几天加个长评
评分好书,奇书!可作为大陆国情手册
评分多年前读过,印象深刻,作者因此获得普利策奖,可说文笔与洞察兼具。中译本1977年译出时,很可能是为国内批判苏联所需,但在我读到时,很难不产生共鸣——甚至鉴于1970年代初苏联的发展水平,也许一代人之后的中国社会比当时的中国与之更相似。如这几句:“在俄国,最生机勃勃、最富有刺激性的文化生活是非法的,因而也是秘密的。”(p.232)“看来正是苏联知识分子中的这种消费者的物质第一主义情绪,销蚀了他们谋求改革的精力,并且转移了他们对一种更自由的文化和政治气候的向往。”(p.429)“今天勃烈日涅夫的手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是他的战略却同那些老沙皇一模一样:从西方弄到最好的技术,而不必吸收产生这些技术必不可少的精神状态或生活方式。”(p.447)
评分孩子们从小学上学开始每天重复的便是向列宁画像唱赞歌,天天如此,列宁这个撒旦已经被不要脸的毛子狗熊们伪造成了天主,但我一死去天国肯定见不到他,祝列宁他在地狱里永远被强制劳动挖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