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hr von Balthasar)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一旦他的生活顺服于当下的情景,对我们这些居于尘世的人来说,这种顺服在多大的意义上可以归之于我们期待的良好的归宿,我们已用自己的行为阐述了这一点。基于肉体的人本身,决定了肉体需要满足于它的那些事物。而精神几乎全部以此种满足决定了它的态度——事实上,...
评分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以下简称《哀歌》)历来以晦涩难懂著称。许多人注意到,“天使”是解读《哀歌》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笔者也认为,理解《哀歌》需从里尔克的神学思想入手。里尔克被称为20世纪的“诗人神学家”,其神学思想极端复杂,又仅以诗作、日记和书信的形式表达...
评分 评分那肉体的 最初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多少人隔着子宫 并不认识这个名字:父亲 那块红色温暖的源头 众多灵气和欲望在此汇集 只有搏动的一颗: 如同小小的太阳 照耀母亲的乳房与父亲的爱情 可曾有天使俯身亲吻? 那一面透明的脸颊脉络清晰仿佛预言 却又隐没在襁褓之中 无人识得 人...
评分<杜伊诺的哀歌>篇幅不长,读来虽有若干句子精彩之极,铿锵有力,然终究是一片茫然大雾,多有隐晦.遂于诗歌不论,仅摘其后面的两篇论文中若干研究结论,供人发聩. [宗教观] 里尔克朋友声称他绝对不是一个基督教徒,而且绝对不是一个笃信基督的人...将他套入一个明确无矛盾的公...
里尔克存在的世代,科学革命战绩丰硕,存在主义初掀思潮,看勒塞的文觉得里尔克对宗教的思索理性且入世,本人的作品却对传统神学母题的进行非理性传达,或许正是当时的两股风气所致。两篇文章都是只见一斑,其中里尔克本人对自己诗作的评价,虽然只是引用一二,又是神不可得!这种鬼神级选手,深知他的读者会从哪个断句开始深陷幻像,我曾以为诗人都至少是谦虚的,这个人的狂傲绝对是史诗级的。读诗的时候fo不到他的逻辑尚可隔岸观火、贪享意象之"悬而未决";读普通句fo到他的逻辑了,反而深觉可怕,文字构架实在是非人言可谓,把那些最隐秘的文学体验,用玄妙考究的词藻一一道出,简直就像自异域而来的智者,使命就是惊艳世人(基本无视了本书的真实作者。。。
评分老书,终于记起来要还给人家了!诗人的宗教信仰总是充满了思辨,这是很自然的啊。。。所以诗人们的上帝一定是个性化的。嘿。
评分1/27下完。十首長長的詩文哀經。故作詩來表達作者的新神學。世界可以安心否,天朦朦朧朧。空氣在靜寂中顯得喧囂。天使攥醒了我,她美麗但可怕,因為美麗總是可怕的開端。我逃跑,翻過山扒開荊棘踏平水尋找那中世紀獨角獸。上帝已死,天使在我身後,她搖晃著母親的身軀,拿著衣裳靠近我。我裝成痴呆可我不用裝,人人和我都一樣。我跳進煉獄,撒旦不在家?他獨自等待,只有無限的死者的歌聲才能喚醒他。我伸手去,我又縮了回來。再一次我被虛無的空氣包圍,我被絕望的哀歌迷住。我的身體融入土地,血液被天使拿去,我的眼已被哭死。希望還在盒底嗎?她不在,她已經死在了她的心里。年輕的希望進入了永恆的鎮靜。她飄到幽怨之谷,她回顧神廟,可是什麼都沒有。她在哀歌,真的是她在哀歌嗎?
评分对他做一件可爱的事,趁白天还在
评分看的电子版,几乎就是在龙港线上读完的,每次1小时的车程,一周两次,持续近两个月。奇怪的是这种纯理论看起来艰涩难懂的分析我居然每每读到欲罢不能全情投入= =记了5000多字的记事本笔记。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写的很棒,很客观,特别是后半部分,精彩。最后的天使概念不喜欢,没什么意思。里尔克,这个虔敬却又渎神,内在充满冲突的诗人,知道你也自相矛盾着我就放心了。反宗教教条主义,反基督中介性,反二元论,美化死,寻求解脱时间的诅咒,很多思辨都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