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剋(196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本科學位;196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係密歇根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係主任,1968年任教於該校。1991年因其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受大學及密歇根州政府錶彰。1992年榮獲密歇根大學文學、科學與藝術學院傑齣教學奬。1999年美國人類學會(AAA)授予科塔剋教授AAA/梅菲爾德奬,以錶彰其在人類學研究生教學方麵的卓越貢獻。
科塔剋教授曾在巴西(自1962年)、馬達加斯加(自1966年)和美國進行民族誌田野調查。他主要研究地方文化與更大體係的整閤——與抗拒整閤——過程。這一方嚮將他早期對非洲和馬達加斯生態與國傢形成方麵的研究,與新近關於全球化變遷、國傢與跨國文化及大眾媒體的研究聯係在一起。
本書來自對阿倫貝皮 (巴西巴伊亞州)的數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從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書的結構基於20世紀60年代村莊和當代社區的比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紹瞭從1965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阿倫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響之前的基本信息。改變的主要動力是漁業、旅遊業、嬉皮士文化入侵、工業汙染,以及通過與州府薩爾瓦多之間道路修築實現的都市化。
在我離開阿倫貝皮八年之後重返該地(見第六章),也就是從1973年開始,上述這些趨勢以及經濟發展都大大改變瞭當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繪瞭阿倫貝皮的變遷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瞭1973年的阿倫貝皮,這一章提供瞭一個過渡,將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聯係起來,在這部分描述瞭當代社區的巨大轉變。阿倫貝皮的改變甚至可以與薩爾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擁有超過三百萬人口——相比較,她正是通過這種變化進入瞭現代世界體係。本書講述的就是變遷的故事——阿倫貝皮的全球化。
去民族中心主义: “人类学致力于践行‘通过认识他者的文化,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信条。我们通过认识有着极大差异的信仰和实践,质疑我们自己信仰和实践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朋友和令人尊敬的同事,就很难滋生民族中心主义。正因我生活在海外,我...
評分这是一本关于巴西社区结构性变迁过程的历时性民族志,历时四十年的田野追踪调查使得作者见证了一个平均主义、简单分级的社区向社会阶级化社区的转变,见证了一个封闭村落开放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一部分的过程。 本书将阿伦贝皮的变迁过程分四个阶段来叙述:1960年代的桃花源时期...
評分昨天晚上上完课后跑到图书馆,看完了在大学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用了四天时间的样子。书名为《远逝的天堂》,内容主要是作为人类学家的康拉德科塔克在长期观察中记录下的关于一个巴西小社区阿伦贝皮在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上,文化上的体现,并记录自己...
評分长久以来,书写民族志的人类学家之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规矩:和旅游局对着干。 既然旅行的核心诱惑在于“差异”,那么宣传机器的首要任务就是,制造差异和惊奇的公共符号,以迎合这种极具消费能力的诉求。 现代个体感知到的“自我”,是灵魂脱壳的。它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渴望脱...
很有啓發性的書
评分歡脫的人類學入門讀物。還有就是人類學世傢好炫酷的樣子!小朋友還可以在田野上撒歡!
评分人類學曆時性研究和重訪研究的一本範例式論著,藉助於前後相隔四十年的多次深入的田野調查,為讀者展現阿倫貝皮這座巴西小城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變遷。作者有意識地從人口、社會分層、經濟形態、人際關係等社會學、人類學關注的各個典型議題的角度,對阿倫貝皮展開方方麵麵的考察,使得本書不隻是一本齣色的關於阿倫貝皮的民族誌著作,也是關於人類學研究方法與議題的一本上佳教材。值得細讀。
评分40年的研究,很感動。不過不喜歡個彆網絡語言的翻譯。
评分歡脫的人類學入門讀物。還有就是人類學世傢好炫酷的樣子!小朋友還可以在田野上撒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