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我都梦想自己的母亲是个黑人。
当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回到法国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却发现他才是非洲人。对于我来说,这曾经非常难以接受。我必须回过头,重新开始,试图弄明白这一切。为了纪念,我写了这本小书。
正是在写下这一切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现在。这份记忆不仅仅是我的记忆。它也是在我出生之前的时光的记忆。
也许说到底,我的旧梦并没有欺骗我。如果我的父亲在命运的力量下变成了非洲人,我,我就能够想象我非洲的母亲,在我被孕育的那一刻,在我出生的那一刻,把我抱在怀里,哺育我。
勒克莱齐奥,一九四0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雷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0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 语作家之一。
二00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Shirleysays 对于勒克莱齐奥来说,世界的尽头是那么具体。以至于他总是强调,从“我们来自于世界的尽头”到“我们到世界尽头去”,也就是从尼斯到非洲的人生之旅。大约八岁时,他踏上了那片非洲土地,为了与在尼日利亚当军医的父亲团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非洲的种...
评分一位法国父亲,一位灵魂意义上的非洲人,随政府之令调任非洲任医,开启了在非洲的生活。几十年,爱上非洲,此地成为内心深处真正的家。非洲的气候,非洲的人民,那里的疾苦,那里的命运,这位父亲时刻将自己与非洲紧紧系在一起,血肉早与这片广漠大地融于一体。作者在书页后部...
评分《非洲人》 经管类的书籍读多了,一碰到文学书籍,则像沙漠里的绿洲,阅读起来,酣畅淋漓,经管类图书,教给你方式方法,也学习,也受用,但行动大于教条,坚持不懈去实施,当然有成功的可能,但人终归是情感的动物,感性与理性并存,感性能打开另一种感官刺激,风花雪月也好,...
勒克莱齐奥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时间线的处理方式太牛逼了~
评分翻译太棒了,熨帖如母语,薄薄一本读完心犹不甘回味长久;有关父亲遥远的乡愁,乡愁的浓郁与现实身份的错位,导致“父亲”这个形象的模糊尴尬,一切都依凭气味定位记忆;喜欢对非洲“暴烈”的定义,充满热气与战栗,印证父母幸福的曾经;而作者,正是接受了来自出生前生命的遗产,他成为时间轴上重新起点的刻度,回归非洲怀抱。
评分四星半,感觉已难分辨到底是勒克莱齐奥厉害还是袁筱一厉害了,也许是作者与翻译如爱情一般的关系,于千万人中偏偏遇见了你,从此两厢一起光辉万丈;明明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催泪潸然,何以脆弱神秘疾病恐惧的非洲记忆与乡愁背后,泪迹都干不透;以后异国情调一词也不轻易使用,轻巧的墙上饰品是亲历者所饱受的折磨牺牲;再也没有番石榴浆寄来的故人离世的暗示,“时间的流逝就像潮水,只留下记忆的贝壳”这些质朴伤感的字句真是太喜欢了
评分这个国家非常广阔,还没有完全属于人类。
评分勒克莱齐奥不先锋的时候,文字变得顺畅、耐看,饱含深情又不落俗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