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传说为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到前9、8世纪之间。
《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听过TTC讲座中的荷马系列之后,对这两部久闻大名的经典史诗重新燃起了兴趣。《伊里亚特》以前曾经读过一部分,但那口气终于没有接上来。这书现在埋在家里地下室的箱子里,懒得去找,遂决定这回从《奥德赛》入手。前些天去书店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王焕生的译本。这个译本的优点是...
评分《奥德赛》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赛历经十年的漂泊返回家乡并杀戮了向他妻子求婚的人。从奥德修斯的讲述中,读到了他返乡的艰辛和路途险恶。书中的第二主角应该是雅典娜,她在这本书中出场次数较多。关于最后奥德修斯杀戮全部求婚者,以现在的观念看来是不正义和不...
评分返乡,在神与人之间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 摘要:本文试图为讲述了一个人的返乡旅程的《奥德赛》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即深入到奥德修斯面对的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推动性力量。在此它们是两种恰可以辨认出的观念:人性和命运感;前者体现于主角所...
评分返乡,在神与人之间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 摘要:本文试图为讲述了一个人的返乡旅程的《奥德赛》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即深入到奥德修斯面对的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推动性力量。在此它们是两种恰可以辨认出的观念:人性和命运感;前者体现于主角所...
看完《伊利亚特》后很自然的就要看《奥德赛》。也是王焕生翻译的版本,读起来没有任何生涩感。虽然也是24卷,但比起近700页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只有400多页,读起来还是很流畅的。荷马史诗虽然出现的人多关系复杂语言啰嗦。但逼着自己看下去也能自得其乐~【更新】10天就看完了。风格和《伊利亚特》一样。各种“神样的”“有翼飞翔的话语”“玫瑰色手指的天空”……正叙倒叙回忆各种混杂……真的很无语。虽然剧情确实很有意思,但太繁杂了。神的参与干涉也很无语……不过一部《荷马史诗》总共100万字,就这么看完了。也不是很难么!下一步:《神曲》……
评分《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向家园的归返和特勒马科斯从家园向外的寻找的双线情节通过父子相认汇合统一而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行动的原则;整部史诗也可同样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展现奥德修斯漂泊中的苦难和渴望,一种集体的身份认同的失落状态,这里值得称道的是情节叙述的方式:从返乡中途困于卡吕普索岛上作为一个叙述的始点,再在对费埃克斯国王的回忆中引出已经发生部分的情节;后半部分的回归并不仅是奥德修斯的回到家园本身,更是通过一次次“发现”(父子、主仆、夫妻,对于当事人来说无疑是考验)对奥德修斯原有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也正是这种贯穿整部作品的“发现”塑造了史诗本身情节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同样出自亚里士多德)。这部来自人类童年时期的不朽史诗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作品本身——故乡、回归和追寻的母题从此在数千年历史上变奏回响。
评分比伊利亚特更紧凑
评分《奥德赛》就是西方的《西游记》,按照时间顺序,《西游记》是东方的《奥德赛》才对。看《奥德赛》是为看《尤利西斯》作准备,意想不到的好看,一天一夜就看完了。据说这个不是最佳译本,杨宪益先生的《奥德修纪》才是最佳版本,有必要再看一遍。有人诟病这个译本注释太少,但我觉得这是优点,我不是搞研究的,很多神明跟地名我都忽略,搞清波塞冬、雅典娜、宙斯还有其他几个主要神明就行,地名也就是只有几个有用的,而且出现次数很多,想忘也忘不了。若真要较真,每页都得花掉四分之一页在注释上。我最佩服的是古希腊人把人性、情欲的认知赤裸裸体现出来,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也曾向这一高度努力过,可儒家思想的独大把这一切扼杀了。
评分比伊利亚特更紧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