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尔文学奖。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写法也特别。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这样的口气不大像是一种自述,因而读来自有疑问:“他”就是他自己么?有一点可以肯定,库切本人的年龄和履历都跟书中的主人公相吻合,至于那里头的诸多细节是否也是作者所亲历,想来已难以考证。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你想,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在《青春》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约翰作为一个生在南非的荷兰裔白人,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并渴望着欧洲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如果稍有了解便可知道,主人公约翰正是以库切本人为原型的。库切于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并于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
评分那个冬日的午后,我坐在操场看这本书。阳光柔和,没有力度。我看一会儿就会抬起头来,那些可怜笨拙的念想在心中张望。再低头我就看到了这句话:他的希望是,从他活动于其中的没有特点的人群中会有一个回应他的眼神的女子,一言不发地悄然来到他的身旁。 可她能回应我的眼神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去看书架上另外几本库切的书,发现不是同一个译者翻的,舒了一口气。慎用长句啊。 几例: “他们对白人的感情和头脑不感兴趣,肯定更不是几个格格不入的非洲白人的感情和头脑。”(P169) “如何无论多么不可能,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去看书架上另外几本库切的书,发现不是同一个译者翻的,舒了一口气。慎用长句啊。 几例: “他们对白人的感情和头脑不感兴趣,肯定更不是几个格格不入的非洲白人的感情和头脑。”(P169) “如何无论多么不可能,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
评分《青春》是库切十四本小说中最短的一本,在书中,他回忆了自己18岁到24岁数年间的求学生活时光。 在阅读青春之前,我们很难评价库切,同奈保尔一样,库切是文明夹缝中的求生者,他几乎花去了一生的时光进行阅读和学习,试图进入到西方精神最内在的部分,去展示生命...
写的是我么???每个人是座孤岛,你不需要父母------库切。喜欢这本书来自于他的点点滴滴对于世界的思考。南非的法律:喝醉的情况下农场主打死奴隶不犯法。探讨了什么是艺术家:永远把一只眼睛对着自己内心。和什么是生活这样的基本命题。没有安全感的库切和我是如此想象,没有外界的孤立,只剩下内心的独处行为。商业世界没有客气两个字,你不需要客气的面具,只有生产和交换。讲了IBM。除了痛苦更难受的是怀疑和焦虑.精神生活,他暗自想到,我们为之献身的是否就是这个?我们为之献身的是否就是这个?我以及在大英博物馆深处的这些孤独的流浪者,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报答么?我们的孤独感会消失么,还是说精神生活就是它笨的本身的报答???《青春》[南非] J.M.库切P61
评分我一点也没觉得他扭曲,是不是我自己早就扭曲了。
评分不知是不是心境的缘故,感觉前三分之一要远远优于其余。挺有共鸣的。
评分谁在迫害你?民政部会问。你要逃离的是什么?逃离厌倦,他会回答。逃离庸俗的市侩作风。逃离道德生活的萎缩。逃离耻辱。 赤诚诚的红心想要一个完美世界,现实却是被好几代人居住使用过的老房子那样的破碎。心中的那块梦幻之地却不让你进去,站在门外只觉得秋风卷落叶的凄凉。
评分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鸿鹄志高却难遂,迷茫地过着,昏昏噩噩地耗,最终不是妥协泯然众人,就是找不到出口被生活围困。这时候家人朋友,看在眼里,哪怕不说,心里想的也是“小镇青年何必心怀远方”这样的想法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