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长恨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王安忆
出品人:
页数:350
译者:
出版时间:2003-8
价格:2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225502
丛书系列:王安忆作品集
图书标签:
  • 王安忆 
  • 小说 
  • 女性 
  • 老上海 
  • 中国文学 
  • 长恨歌 
  • 旧上海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陈林群 (一)      王安忆喜用量词“一股”,并非始于也不止于《长恨歌》。喜用指的不是数量,而是指不该用也硬用。《长恨歌》共使用了六十八个“一股”,大致可分两类:      A.写客观   (1)它们其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有点“大风始于青萍之末...  

评分

评分

评分

都说上海女人市侩,不比北方女子豪爽,也不比位于南下的女人娇柔。上海女子是王安忆所说细细碎碎的,是寻常家里的,是小家碧玉的,是工笔描摹的,是踏着高跟鞋于半夜时分踽踽而行在蜿蜒弄堂中的。 这市侩的温情是你的,是我的,是上海女子的,是无数个王琦瑶的。 杨葵说“王...  

评分

十年前刚读大学,在隔壁寝室女生手里把这书过了一道,浮皮潦草。之后马上又读了王安忆的《桃之夭夭》,印象比这本更浅。 这几年陆续读严歌苓,一开始觉得惊艳,读多了也就昏昏沉沉。前几天跟朋友谈起,说最喜欢的是《小姨多鹤》里的朱小环。严歌苓也不掩饰对这个人物的偏爱,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再重看,惊觉文笔尤拙,近乎丑陋,难以卒读。赶超张爱玲,开国际玩笑了。

评分

前半部分很顺畅,读到王琦瑶回到上海四人一起打牌聊天的日子,就开始彻底的慢下来,似乎也参合进王琦瑶的生命里看透半个世纪的流萤。不喜欢后半生的王琦瑶,几乎是捡着前半生的光芒沉渣活着的,最后的结局早已预料的遗憾,若人生不长恨水亦不长东。王安忆对上海的描述贴合了我对这城市所有为的盛情,它的旧和新都在我骨子里的至亲至情里藏着,来不得半点虚假。繁华三千都在窗外,我过的是内里的日子,有稳妥的韵脚,细水长流。

评分

同是写旧上海的面貌,张爱玲的就像一只眯起眼睛的猫,嘲弄的嘴角微微上扬,挑剔又犀利地打量着这个纸醉金迷的不夜城。王安忆的却像是身着素色旗袍,摆两三点心,泡一壶香茗的淡雅女子,带着岁月留下在脸上的纹路温婉一笑。这样的女子只能是王琦瑶。只有王琦瑶才配做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三小姐。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喜欢王安忆的文章了。

评分

所以人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作出各种选择,多个选择叠加起来,才有了南辕北辙的人生。

评分

看完王的两本书了,还是有点提不起兴致,文字啰嗦,描写抒发过多,很影响阅读感。人物的刻画很细致,但前部分时时说王琦瑶是生活里实在的,又时时表现出一幅不溶于世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