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拿破仑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无论政治或文学,均有贡献。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九三年》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九三年》是“法国李敖+金庸”的维克托·雨果的时评集“旺代法源寺”。时评今天看了只能算中规中矩,但穿插在时评中的小故事却多少有唐传奇的超然逸群。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国家像中国和法国这样对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津津乐道,分别泪眼婆娑地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60年代...
评分文/杰夫 法律的基本原则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近代以来,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依据公开的法律和规则来推定违法后果的基本依据。只是与大陆法系严格按照法律规则本身来判定以外,英美法系却自成一体,偏偏要根据案例不同,来具体做出判断。 而《九三年》一书中三个主人公最后...
评分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谈到了狄更斯和雨果的革命观,于是就这个问题写点自己的思考。 在写《双城记》之前,狄更斯与雨果曾有过一次会面。随后,狄更斯写就了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双城记》,而雨果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九三年》,两人的政治主张都可以在这两...
评分在没有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前,法国大革命对于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它是一场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那是一个人们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奋起抗争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看完雨果的《九三年》和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之后,又加上翻阅...
评分《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却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本小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交代保王派和共和党人之间战争的一部革命小说。它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著,不在于描写手法的恢宏,不在于情节设计的巧妙,而在其矛盾冲突的设立和作者超越历史,超越年代局限的...
又哭惨了……共和国万岁! 一切革命的源头都是沉重的税收,一切。
评分为了解救千万同胞,共和派的郭万全力追捕保王党叛军首领自己的叔叔领朗德纳克侯爵,然而又因叔叔解救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自投罗网,侄子因着心中的人道主义理想放掉了叔叔然后自杀。值或不值?战争也应让位于人道主义。
评分趁着午休的时间读完,看到结局有些难以入睡。向来不是很喜欢看革命和战争类的小说,闭上眼睛就会想到的血腥厮杀和残垣断壁,生离死别的悲痛,正义与毁灭的搏斗。但不可否认在战争中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母亲的悲痛哭喊勾起了侯爵的恻隐之心,让侯爵冒着上断头台的危险去救几个无亲无故的小孩。很感动
评分必读书之一
评分雨果不愧是大师。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整体的节奏、气氛以及人物出场都安排的富有戏剧性。无论是西穆尔丹,郭万还是侯爵,甚至马拉罗伯斯比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紧紧追随着各自的价值观及道德标准。这些人都具有博大的胸襟,高贵的性格,悲天悯人的情怀。雨果的思想的精髓是这样的:“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