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疾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则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译者简介:
罗国林,著名翻译家、文学编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曾为广东花城出版社编审、副社长、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发表过许多研究文论,译著有二十多种。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过译员和译审,参与创办《法语学习》杂志,对翻译理论也颇有研究,出版有专著《法译汉理论与技巧》,并发表有不少译论文章。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谈到了狄更斯和雨果的革命观,于是就这个问题写点自己的思考。 在写《双城记》之前,狄更斯与雨果曾有过一次会面。随后,狄更斯写就了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双城记》,而雨果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九三年》,两人的政治主张都可以在这两...
评分《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却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本小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交代保王派和共和党人之间战争的一部革命小说。它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著,不在于描写手法的恢宏,不在于情节设计的巧妙,而在其矛盾冲突的设立和作者超越历史,超越年代局限的...
评分在没有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前,法国大革命对于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它是一场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那是一个人们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奋起抗争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看完雨果的《九三年》和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之后,又加上翻阅...
评分法国大革命带来西方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巨变,涤荡着西方文人的心灵,产生出大量有关的文学作品。在之前对于大革命翘首以盼,革命之中欢呼雀跃的大多数西方知识分子们,在大革命失败和其对于旧世界的毁灭性破坏之后,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革命及其之后的历史进程似乎是减2加1...
友谊社的译本稍微差一点 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有很多小说也很不错 为什么称不上名著?归根到底 一是要投入历史的大背景 长篇应该是史诗 雨果抓住了非常多的细节 写得仿佛是史实的一部分 还有他虽然有一点立场 但从来没有取消历史的复杂性 写出了很多的纠结和历史进程的艰难 也在这里面更好地呈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个版本和翻译特别好,我爱雨果,十星推荐。旺代说:国王万岁!要君主!罗伯斯庇尔说:共和制万岁!要革命! 雨果说:要人道,还要理想,自由,平等,要原则,崇拜神圣和高尚,赞美自然与幼童,要宽恕宽容,舍生取义,赎罪和自我牺牲,要在废墟上建立纪念碑和建筑,诗歌与芭蕾。比天平更高级的东西还有七弦琴啊。朗德纳克是失势而陈旧的利剑,西穆尔登是一种意志,郭文是能听见弦音的人。
评分最后一章才是全书的精华,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和对社会、现实、未来的人类即将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很有深度。
评分在革命的绝对真理之上 存在着人道的绝对真理——伟大的作品
评分故事性一般,但最大的价值就是展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全景,从底层民众到领导者,从巴黎到乡下,对法国大革命的了解一下细致了很多,还有对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雨果希望后来者避免重蹈大革命的覆辙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