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种。1976年毕业于东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豹舰队服役。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中篇小说:《空中小姐》1984个第2期《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意大利文译本。
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有发自内心的对异性的迷恋,但这种浪漫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法控制的兽欲所吞噬。
姜文根据这本《动物凶猛》改编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我看来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青春片,以至于我受其影响,总觉得青春这件事,只和夏天有关,艳阳、绿得发烫的树叶、汗津津的年轻身体、突如其来的暴雨……充满着不安、骚动和暧昧。诚如王朔在书中所言,“夏天在我看来...
评分《动物凶猛》(王朔) 看王朔的这部小说时,窗外的阳光应该很灿烂,像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那部电影的名字 一样灿烂,而我躺在床上读着那些生猛而冲动的文字,却越来越感到有些凉意。一个少 年群体的处于某种莫名时代背景下的鲜活而迷惘的青春,不可触摸却又仿佛历历在目, 令所...
评分记得在香港还没回归而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深夜睡不着觉打开电视(那段岁月晚上总是很难睡着,但白天又无精打采),在TVB的英语台(Pearl)里放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记得那晚看完后久久不能入睡,想的不是电影,而是里边的每一处情形都找到自己生活的拷印,影片的确...
评分记得在香港还没回归而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深夜睡不着觉打开电视(那段岁月晚上总是很难睡着,但白天又无精打采),在TVB的英语台(Pearl)里放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记得那晚看完后久久不能入睡,想的不是电影,而是里边的每一处情形都找到自己生活的拷印,影片的确...
评分王朔的《动物凶猛》是“顽主”系列的青春篇,它有着比其文本更加出名的电影改编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也是很少有的电影改编原著,而且改编的如此成功的例子。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遵循原著的同时,改编和删节了许多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统一,有了一种...
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认为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评分我终究不是男孩子啊,这些凶猛不属于我,我又另一种“作且憋屈”的青春。
评分虽然充满着男性荷尔蒙的价值观我不能认同,但不得不说王朔的文字还是很不错的,临近结尾时那段“不得不说谎”的辩白写得很有意思。书比电影好多了,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有了一个好剧本而已。
评分读的真爽,像生猛的海鲜和火爆的烧烤一起下肚。其实想想,人与人一直都是有界限的。不是古惑仔,不登朝圣路。
评分那个年代十五岁男孩儿的心事,无非是面子和妹子。为了面子和妹子极度折腾以发泄过剩的精力。当发觉自己并非舞台上的主角,女主另有倾心之人时就消耗别人的忍耐发泄自己的恶意以引起关注。这样还不成,只有臆想、改造、歪曲记忆。所以记忆是多么好的一个东西,似忠犬般的训从、如橡皮泥般的可塑。有意思的是,改编成电影后有一个更文艺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角马小军也相应地更理性些。在中二期这段特殊的日子里,“阳光灿烂”与“动物凶猛”究竟哪个词更精准,怕是谁都说不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