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hn MacGowan(1835-1922),中文名麦嘉湖,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出生于北爱尔兰,毕业于伦敦英国长老会神学院,1860年3月来华,先在上海传教,1863年转至厦门。麦嘉湖在华传教凡50年,广泛接触各个社会阶层,热心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改革,对中国的风土民情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作家,除本书外,还著有《中国史》、《中国民间故事》、《厦门方言英汉字典》和《与竹为邻》等书。

出版者: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英】麦嘉湖(又译作麦高温)
出品人:
页数:266
译者:秦传安
出版时间:2012-9-1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21180804
丛书系列:寻路中国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 
  • 中国 
  • 社会学 
  • 近现代史 
  • 生活方式 
  • 社会史 
  • 寻路中国系列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初版于1909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崩溃之际。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几乎与各阶层的人都有过交往。他从当时英国传教士的角度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描写,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用文字织成的记忆,如照片般将三教九流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尽管作者站在曾经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国的角度,看着封闭的古中国文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伤感与同情。在这个友善而又自以为是的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完全拥有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1909年出版,MacGowan原标题是men and manners of modern China,翻译成《多面中国人》有一点问题。特别是现代那个字眼,没翻译出来。原来都在上海的北华捷报发表过,这和明恩溥也是一样的。 但我觉得它第1章讲土地和土地法的问题就切中了要害,中国人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观念,西...  

评分

中间的篇目说是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最后一篇应该是结集时所写。其中提到天足会是37年前,那么应该是在1911年。看其中提到新军革命,也应该不晚于这个时间。 但是上面介绍说是1909年,怎么回事呢? 我手头的不是这个版本,恳请达人解惑。  

评分

此书出版于1909年,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倒塌之际,从社会各个层面描写了作者(麦高温,英国伦敦传教士)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印象,冷眼、客观、毫不客气指出在一成不变、脏乱差吵的环境下密集地生活着复杂的中国人:顽固、固执、宁可采取转弯抹角的方式也不愿采用直接了当的方...  

评分

中间的篇目说是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最后一篇应该是结集时所写。其中提到天足会是37年前,那么应该是在1911年。看其中提到新军革命,也应该不晚于这个时间。 但是上面介绍说是1909年,怎么回事呢? 我手头的不是这个版本,恳请达人解惑。  

用户评价

评分

按需。本书初版于1909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崩溃之际。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几乎与各阶层的人都有过交往。他从当时英国传教士的角度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描写,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用文字织成的记忆,如照片般将三教九流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尽管作者站在曾经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国的角度,看着封闭的古中国文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伤感与同情。在这个友善而又自以为是的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完全拥有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

评分

按需。本书初版于1909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崩溃之际。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几乎与各阶层的人都有过交往。他从当时英国传教士的角度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描写,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用文字织成的记忆,如照片般将三教九流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尽管作者站在曾经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国的角度,看着封闭的古中国文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伤感与同情。在这个友善而又自以为是的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完全拥有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品质。

评分

三月才看完这一本书,都干吗去啦?换一种角度看自己,只是想想现在的中国,我们还有几分像曾经特色鲜明的自己?

评分

作为一个1900年代的人描述的中国现象,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读物。

评分

购自豆瓣阅读,轻松的地铁读物。有些话只能外人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