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20歲時前往倫敦,1884年加入費邊社(Fabian Society),參與社務長達26年。蕭伯納是自由思想傢,他支持女權,倡導兩性同酬,反對私人財產,贊成激進改革選舉體係。他一生創作五十多部劇本,數量之多,在英國文學中史無前例;他敢於挑破社會的膿瘡、人性的偽裝,產生驚世駭俗的力量,在英國文學中亦前無古人,畢生關注的主題為個人責任與精神自由,以及反抗社會陳習。
蕭伯納於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接受此一殊榮,卻拒絕領取獎金。主要劇作有《芭芭拉少校》(1905)、《賣花女》(Pygmalion,1916,後改編為電影《窈窕淑女》)、《聖女貞德》(Saint Joan,1924)、《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1903)等,論著《易蔔生主義的精華》為歐洲戲劇史上的巨著。
——————————
譯者簡介
英若誠
1929年生於中國北京,滿族人。清華大學外文係畢業後,加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劇團,是一名專業的演員。他於24歲起陸續翻譯劇作,至2000年已中譯200多萬字,期間曾多次至歐美講學,受聘為密蘇裏大學終身教授。九○年代,他陸續榮獲美國包度因學院名譽博士、香港演藝學院終身榮教授。現居北京。
嫌惡貧窮、愛財有道的軍火販安德謝夫是個富商,他的女兒芭芭拉卻擁有崇高的奉獻精神,從事宗教救援活動。芭芭拉所服務的救世軍因貧睏拮倨,接受她「不義」之父的捐款,她不願接受昧著良心賺來的錢,而脫離救世軍。卻在參觀過父親的工廠後,體認救贖的工作不應脫離人間,需憑藉金錢與力量纔能抵抗犯罪與邪惡。遂由她的未婚夫繼承安德謝夫的產業,兩人繼續世俗的救贖誌業。
戏剧很短,里面多数都是用语言来讽刺人,直白而又犀利。 今天用奇特的角度来解析芭芭拉少校。 可爱的芭芭拉少校组件了一个军团,妄想用道德来教化所有的人! 我们可以嘲笑她的无知,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她才18岁,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真实的运行规则,只想着拼着自己的热心来拯救...
評分在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有篇关于《巴巴拉少校》的杂文,并由此阐述自己对于明辩是非的看法。兴趣使然,便找来看了(书反正是买不到了)。正应了王小波的话“很多人为了精神上的胜利,就被永远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所以令人讽刺的是,像安德谢夫这样一个十恶不赦之人竟...
評分 評分“你看,你给自己设定了一种你所谓的道德和宗教,或随便什么。但它与事实不相符。那么,把它废弃掉。之后,找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这就好比如今的世界问题一样。它废弃了老式的蒸汽机和发电机,但它却不废弃那些旧的成见、过时的道德规范、古老的宗教还有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后...
評分王小波年轻的时候,看到一部剧本的一个段落,登时下了这样的决心:“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这个剧本就是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后人总结了众多类似于“王小波推荐的xx本外国文学”“影响王小波的xx本书”的书单,都不可避免...
安德謝夫的話簡單粗暴真實充滿魅力信服力。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安德謝夫的哲學:人類有七宗罪,吃喝、穿戴、房租、體麵、煤火、捐稅、孩子,隻有錢纔能拯救七大罪惡。#竟然被說服瞭
评分戲劇就是直白的通過語言來諷刺所有人。我們可以嘲笑芭芭拉少校的可笑,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芭芭拉少校最美好的初心,不摻雜任何的陰暗。而安德謝夫呢,從沒有懷著善良的心,更連僞善都懶的裝,然而他宣稱製造軍火卻是救瞭全世界,救瞭想要民主的農民,救瞭貧窮的工人,你也可以討厭他,但你不能否認,他確實讓工人過上瞭好的生活。世界就是如此矛盾,讓人哭笑不得。 我是蕭伯納的小粉絲,大愛他的幽默風趣。
评分生活要是遠離瞭醜惡、庸俗、黑暗,隻剩下“美好”會是什麼樣子?那我們就都應該住在一間富於藝術氣息的客廳,你在屋角看評論,我在另一屋角彈著舒爾曼的麯子,兩個養尊處優的人,卻一無是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