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首先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中国人一看。 作为一个外国人眼里看到的中国,跟作为一个中国人眼里看到的中国是如此的不同! 因为中国人从来讲自然,道可道,非常道 知其然 并不去追求其所以然 从来都知其然,突然一下子到了知其所以然。 豁然开朗!!
评分这学期上最喜欢的一门课设计与考古的读书笔记,先是看了李零《万变》的开头发现《万物》是个绕不过去的起点。 之前去海德堡时,同行的朋友身体不适,我就自己一个人逛,午饭在海德堡大学食堂吃过之后,突然想找个留学生问一问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去处。结果随便搭讪了一个看起来...
评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工艺过于注重自身修养和师承,少有这样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体系化的研究。这是现代世界的必然趋势。我相信我们有很多学者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早晚有一天会看到以现代科学语言解释的我们问话的层层面面,当然,我希望里面包含分子生物学层面的中医研究 ...
评分这学期上最喜欢的一门课设计与考古的读书笔记,先是看了李零《万变》的开头发现《万物》是个绕不过去的起点。 之前去海德堡时,同行的朋友身体不适,我就自己一个人逛,午饭在海德堡大学食堂吃过之后,突然想找个留学生问一问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去处。结果随便搭讪了一个看起来...
元素-模件-单元-序列-总集;由七巧板到鲁班锁是一种梦幻。三千世界嬗变,“所有的母题都淡入虚无的空间中。”
评分其实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只适用于广义西方视野下美术史的定义,于中国艺术,其实所涉不多。翻译不错,作为工艺美术史的另一种写法,也值得一读。
评分例子都恰到好处,可局限性无处不在。但是上次听雷德侯的讲座,见到PPT里有那么多文字错误之后还是意识到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有多么不容易。
评分最後一章有些可惜,在我看來,對“模件”的定義有些溢出之前的範疇了。
评分从构件(模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艺术,确实很有启发,以前竟然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不过,徐师要用这个方法来分析文学,我还是有所怀疑。书中分析的是青铜器、建筑、瓷器、汉字等含有技术生产的对象,在论及绘画的时候其实作者的态度就很谨慎了。如果要把文学作品拆成部件来组合,似乎不太妥当,尽管也确实有一些程式化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