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读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 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学问,世界观亦即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伦理学则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在伦理学部分,作者主要从控...
评分“...我愿表明,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大量学习和研究工作,乃是生理地装备了这种能力的,而蚂蚁则缺乏这种能力。多样性和可能性乃是人的感官所固有的特性,而且它们确实是理解人的壮丽飞跃的关键所在,因为多样性和可能性都是人的结构本身所特有的东西。 我们即使可以把人的远远超...
评分“在这里是带着比较强烈的激动说出这番话的,我主要是为我们这些科学中的艺术家而非为通常所讲的艺术家感到激动,因为我首先要讲的乃是科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偏爱与独创精神相反的模仿性,偏爱庸俗、肤浅、可以大量复制而非新生有力的东西,偏爱无益的精确性、眼光短...
评分少宏之前推荐这本书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推荐给我的,我查了下豆瓣,许多人为其广博的学问而折服,便拿来研读了一遍。 书比较清晰地阐明了“熵”对我们人身处宇宙中位置的解释。这里的述说与我看到罗素、薛定谔的言论一致,维纳在这本书里说的最清晰。 维纳18岁便拿到...
评分少宏之前推荐这本书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推荐给我的,我查了下豆瓣,许多人为其广博的学问而折服,便拿来研读了一遍。 书比较清晰地阐明了“熵”对我们人身处宇宙中位置的解释。这里的述说与我看到罗素、薛定谔的言论一致,维纳在这本书里说的最清晰。 维纳18岁便拿到...
维纳本人的广泛涉猎和知识宽度在此书展现无疑。毕竟是精于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的巨擎,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有如此深的洞察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了题目应有的涵义。
评分书名初看不可理解,读完仔细想想,暗中还有后半句:人有人的用处,机器有机器的用处。若把人当机器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理论版的《1984》了。
评分信息即控制,信息传递可以代替物体的位移,机器也将取代人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与反馈者。机器文明是人类面对不可逆的宇宙增熵过程之具有希腊悲剧意义的努力。维纳隐约流露出对建立封闭控制系统理想国的思想实验的热衷:用机器文明的通讯循环重构语言、法律、政治组织(蚂蚁的类比)、科学共同体、人类智能活动。尽管他明确表达了对法西斯与苏联政治组织形式的厌恶,但他设想的理想国依然是反“噪音”、筛选明确信号的人类社会,这意味着其设想依然是中心化的。一旦奴役起步,人类则再无回头的力量。在他的设想大部分实现的今日,技术拒绝了维纳对人类遭逢信息操纵的恐惧,人类终于步入数字奴役的时代。但在宇宙归于热寂的必然终章中,某个渺小文明的起伏存亡不过是沧海一粟。
评分一切闭合系统将自然趋于变质并丧失特殊性。非闭合系统:反馈、适应、学习。愈是可几的消息,提供的信息愈少。进步不仅给未来带来新的可能,也带来新的限制。机器或有机体的结构→演绩。传递意识比传递肉体效率高(VR/AR)。信息旨在流通,把信息储藏起来而不使其严重贬值的想法是荒诞的。
评分前1/2有用吧...维纳对于别的领域的洞见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