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國社會學傢,符號互動論的代錶人物,擬劇論的倡導人。生於加拿大曼維爾。1945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1953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社會學教授。1968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本傑明·富蘭剋林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1981—1982年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1945—1951年間曾在設得蘭群島從事實地研究。他以個人經驗觀察的結果為主要資料來源,對社會互動、邂逅、聚集、小群體和異常行為進行瞭大量研究。他首創瞭“擬劇論”。認為人賦予社會秩序或特定行為以意義。社會行為就是社會錶演,社會成員在社會舞颱上扮演多種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務於欲達目的。他還提齣“汙記說”,認為先賦的或自緻的汙記貶低瞭個人或群體的價值,限定瞭他們的社會地位。人們一旦給異常行為者標上汙記,他們就走入瞭“越軌生涯”,結果是異常行為被強化。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論在美國社會學界得到廣泛的贊同。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錶現》(1956)、《避難所》(1961)、《邂逅》(1961)、《公共場所行為》(1963)、《汙記》(1963)、《互動儀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談方式》(1981)等。
A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way we appear to others. Dr. Goffman has employed as a framework the metaphor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 Discussions of social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detaile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f social customs in many regions.
要用到Goffman的几个概念,又去看了一下这本书,内容是很经典就不用说了,有些部分翻译得很搞吖,整本书都把routine翻译成“程序”,左一个社会程序,右一个个人程序,Orz。 最经典的是这段话,“综合考虑上述两种事实,我们可以意识到,出现在某一特定常规程序的社会前台中的...
評分 評分戈夫曼在50多年前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作的实地研究资料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而其中的许多闪光的观点至今依旧对读者有着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本书的中文译名依鄙人之见,其实并不太确切,戈氏书的英文原名为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
評分 評分•初版12页冯钢译序,新版无。新版补译一页致谢,对初版作了深浅不一的逐句校改,囿于初版句子结构,未尽如意。新版编辑不太负责,产生大量新错误。 •新版添注了大量术语和人名原文,但依旧是所有注释译成中文,后面又没有参考文献,导致无法查考。 •卷首引用桑塔耶那...
Behind many masks and many characters, each performer tends to wear a single look, a naked unsocialized look. #人生導師係列 Chris
评分是經典著作吧。弄得現在搞service design的人都要用他的理論瞭
评分可能我就是跟教科書沒有緣分吧。。。
评分被赤裸裸地拆穿的感覺是很痛快淋灕的。非常有趣的是用瞭好多未發錶的碩士博士論文、研討會報告做參考材料(好多應該是他當時在芝大和其他地方的學生吧,一些後來也成瞭大牛,看到引用的時候相當感動啊……)
评分真·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