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本书写作之宗趣及其所论述之范围
二本书论述之方式、态度与方法
三本书之内容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一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
二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
三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
四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
五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
第二章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一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
二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
三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
四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五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
六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
第三章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二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
三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
四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
五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
六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七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
第四章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一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
二随名人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
三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
四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
五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
六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
七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
八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一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
二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
三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 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
四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
五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
六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
第六章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一法与性
二妄执之自性诠义
三种姓之性,同异性
四体性、当体,与所依体
五价值性与三性
六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
第七章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一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
二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
三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
四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
五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
六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
第八章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一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
二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觉义
三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
四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
五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
六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
七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
第九章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联之问题
一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
二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
三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
四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
五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
第十章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一禅宗之向上一着义
二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
三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
四内外二边不住义
五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
第十一章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一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沦
二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
三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
四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
五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
六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
七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
八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
第十二章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一性与生命之道路
二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
三善恶皆天理义释滞
四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
第十三章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一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
二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
三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
四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
五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
六心之诸功能
七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
八人心道心之开合
……
第十四章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第十五章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第十六章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第十七章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附编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