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增加了,而人的心灵却面临被禁锢的危险。这是当今人类及其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本书秉持“教化”的理想,将课程知识问题与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长联系起来,从课程哲学层面深入探讨了课程知识的意义性、个体精神趋向性、知识类型的完整性、课程知识的存在方式以及知识进货等问题借助政治哲学和知识社会学,敏锐地分析了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本书通过对课程知识的重新定位,试图使课程成为涵养人的精神的重要力量,为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长创造无限广阔的空间。
本书的研究启示人们:知识应“活”在人的心灵深处,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皮层的记忆里;教材的设计应着力于知识存在方式的改变;课程应被理解为学习者与课程知识进行“对话”的可能情境;教育,不能因实利的诱惑而忘却了人类精神生命的提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的副标题是“哲学审思”,从这个角度,我是很赞赏这部书的。知识绝对不是教科书里呈现出来的貌似的那般稳固,应该让活的学生和死的知识在某个点上达成相遇,那才是教育的完成。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常常用死的知识把孩子也往死里整,那就麻烦大了。当然,这种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还会非常困难。但理论总是可以先走一步的。
评分哲学论述很多,理解课程编写的思想
评分哲学论述很多,理解课程编写的思想
评分书的副标题是“哲学审思”,从这个角度,我是很赞赏这部书的。知识绝对不是教科书里呈现出来的貌似的那般稳固,应该让活的学生和死的知识在某个点上达成相遇,那才是教育的完成。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常常用死的知识把孩子也往死里整,那就麻烦大了。当然,这种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还会非常困难。但理论总是可以先走一步的。
评分书的副标题是“哲学审思”,从这个角度,我是很赞赏这部书的。知识绝对不是教科书里呈现出来的貌似的那般稳固,应该让活的学生和死的知识在某个点上达成相遇,那才是教育的完成。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常常用死的知识把孩子也往死里整,那就麻烦大了。当然,这种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还会非常困难。但理论总是可以先走一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