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苏俄 李今 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 历史 俄国文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于2024-11-25
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相关领域的基础论述,参照系还是比较文本化
评分1 高尔基在五四时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底层粗糙情调不被五四知识分子认可。1927年斯大林把高尔基作为党外宣传人物引进,“拉普”时期受到排挤的高尔基在苏联大红大紫,中国受苏联舆情影响,开始捧高尔基,高尔基在中国由此走向神化之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高尔基和鲁迅都在1936逝世,暗示了两人命运的相似性。2 鲁迅译《毁灭》、曹靖华译《铁流》在1930年左右出版,带有明显的战斗意味,在左翼阵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3 普希金在中国被赋予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代表”这样的推广价值。4 屠格涅夫《罗亭》的“多余人”也不被认可,后来五四理想破灭,“多余人”突然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巨大共鸣。5 鲁迅不太喜欢托尔斯泰。7 如果有更多俄语文化背景的交待,更好。
评分1 高尔基在五四时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底层粗糙情调不被五四知识分子认可。1927年斯大林把高尔基作为党外宣传人物引进,“拉普”时期受到排挤的高尔基在苏联大红大紫,中国受苏联舆情影响,开始捧高尔基,高尔基在中国由此走向神化之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高尔基和鲁迅都在1936逝世,暗示了两人命运的相似性。2 鲁迅译《毁灭》、曹靖华译《铁流》在1930年左右出版,带有明显的战斗意味,在左翼阵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3 普希金在中国被赋予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代表”这样的推广价值。4 屠格涅夫《罗亭》的“多余人”也不被认可,后来五四理想破灭,“多余人”突然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巨大共鸣。5 鲁迅不太喜欢托尔斯泰。7 如果有更多俄语文化背景的交待,更好。
评分相关领域的基础论述,参照系还是比较文本化
评分1 高尔基在五四时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底层粗糙情调不被五四知识分子认可。1927年斯大林把高尔基作为党外宣传人物引进,“拉普”时期受到排挤的高尔基在苏联大红大紫,中国受苏联舆情影响,开始捧高尔基,高尔基在中国由此走向神化之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高尔基和鲁迅都在1936逝世,暗示了两人命运的相似性。2 鲁迅译《毁灭》、曹靖华译《铁流》在1930年左右出版,带有明显的战斗意味,在左翼阵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3 普希金在中国被赋予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代表”这样的推广价值。4 屠格涅夫《罗亭》的“多余人”也不被认可,后来五四理想破灭,“多余人”突然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巨大共鸣。5 鲁迅不太喜欢托尔斯泰。7 如果有更多俄语文化背景的交待,更好。
李今,女,1956年生,山东莱州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译有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义》、R·L·布鲁特著《论幻想与想像》等。论文《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俄苏汉译文学的概貌、契机及其在中国文化形象的流变,进行了资料翔实的梳理和勾勒,更以对中国革命与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翻译现象为重点,深入探讨了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典范”意义,及其在建构“真理话语”、想像革命与革命文学图景方面所起到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