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1870年生于 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庄园里度过的,由于家境中落,中学没有毕业便被迫辍学,自谋职业,生活十分坎坷。进入文坛后,蒲宁的社交活动增多了,思想视野开阔了。他很早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他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蒲宁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革命后,1920年侨居巴黎。国外他继续进行写作,主要作品有《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幽暗的林间小径》等,并于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国内,主要是20世纪初的前20年。早期作品除大量诗歌外,还有散文小说。俄国1905年革命后,他的创作思想日臻成熟,写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乡村》等,《乡村》的问世曾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客观的地说,批评界对蒲宁作品的争议,即反映了评论家们审美视角的不同,也折射出蒲宁本人创作思想和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蒲宁的部分作品,写的都不外是破落贵族、新改变的暴发户——富农、贫穷落后的庄稼人、流浪汉等,一句话,所描绘的都是正在没落的贵族生活和破败的宗法制社会图景。蒲宁坚决反对十月革命。从1917年夏天起席卷全俄的革命运动使他陷入极度的惶惑和痛苦之中。1929年他离开了祖国,侨居巴黎。
本书以主人公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人、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因此,关于这部作品的体裁,评论界一度众说纷纭。作品发表之初,就有人认定这是作家个人的“自传”,但布宁本人却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强调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后来,确认这是一部小说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但称它为“艺术性自传”或回忆录的,仍然大有人在。一些作家评传和文学史著作将这部作品视为长篇小说,崇拜布宁的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却把它称做中篇小说,但又认为它和一般的中篇小说有所不同。帕乌斯托夫斯基写道:“我依旧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称为中篇小说,尽管我同样有权把它称为史诗或者是传记。……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当代的一位俄罗斯评论家则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像哲理性的长诗,又有点儿像交响乐式的图画”。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宁自己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称这部作品为“笔记”。
蒲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创作时间最长、艺术成就最卓著的大作家之一。《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他的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从童年到二十岁的生活经历,通过描写一颗俄罗斯特有的敏感而思想丰富的心灵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优秀的俄罗斯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经典散文小说的范例”。
“我出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俄罗斯中部,在乡间,父亲的一个庄园里。”“我知道自己的家族是‘显赫名门,虽然它已经没落’,而且一辈子都记得这种显贵地位,并为自己不是出生于不明不白的家族感到高兴和自豪。”这是《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开篇。 该书面世于1933年,不久布宁获得...
评分第一百次阅读以本书收尾,还是很满意的。《金蔷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语言美的二连击,成功让我对俄罗斯文学燃起兴趣。 以前我是怕读美文的,我宁愿看平淡无奇的语言,也不想经受看大段大段景色描写神游天外的折磨。蒲宁某种意义上治好了我的景色恐惧症。他的风景描写...
评分“我出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俄罗斯中部,在乡间,父亲的一个庄园里。”“我知道自己的家族是‘显赫名门,虽然它已经没落’,而且一辈子都记得这种显贵地位,并为自己不是出生于不明不白的家族感到高兴和自豪。”这是《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开篇。 该书面世于1933年,不久布宁获得...
评分“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它们便获得了重生” 在1933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伊始,布宁如此写道。 从最初的秋日阳光照耀着的大房间的记忆开始,阿...
评分林语堂说过“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我想,蒲宁对于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高三时第一次读到他的短篇小说《轻轻的呼吸...
古典美。不存在完美的爱情。啊,蒲林笔下的爱情为什么总是如此藏着忧伤呢?为什么总是要让读者由幻想最终转为彻底的绝望和怜惜呢?
评分小说如诗,特别美,特别的伤感。类似于《我的名字叫红》的那本书的感觉和意象,还有米兰昆德拉
评分家里有一本普宁传记还没看。
评分蒲宁对空气和光线敏感,大自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万千的变幻融在他的笔端。如果用蒲宁对待自然人事的观察态度去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生活不再味同嚼蜡。文笔优美,甚或凄美,他笔下的一切仿佛美的马上会消失不复存在,又像已被图像般保存,成为永恒,这两点不矛盾。记住了两句话:“三个草莓组成
评分放荡和自由的限度,是心里必须存在的忠诚,如果无法控制性格,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至少无害于身边的人,我们赞美善良和美丽的爱情,但无法摆脱缠绕在身上的个性,这注定是个悲剧,疾病也于事无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