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普宁》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子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隔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普宁的人生,暗含了每一个被遗忘被嘲笑被忽视的平凡的普通人的影子。 普宁日趋暮年,胖胖的身材,秃掉的脑袋,不修边幅的邋里邋遢,却也饱含着对自我一种执拗的坚持。他的一生,就像人群里随便拖拽出来的普通人一样平凡,当然,悲怆是所有人生的底色。一事无成,婚姻失败,甚至...
评分宋人词话里面讲有句无篇有一句让我印象颇深,大意是七宝楼台,拆将下来,不成片断。读《普宁》最大的感受却是,乍一读起来,零零碎碎,读着读着,轮廓却渐渐清晰,读完是七宝楼台。这显示了极其成熟的写作技巧。 这种化零为整的技巧当然是苦心经营的。如果用在其他人物身上,...
评分Even when I tried very hard to keep myself in distance of that part of me as a literature student, who pedantically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uralis majestatis” and the “pluralis modestiae” in her master thesis, I found myself being deeply...
评分纳博科夫最喜欢福楼拜。 但即便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只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不是悲剧。纳博科夫的《普宁》却在第一章就定下悲剧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在不幸的故事里,事件发生是纯属偶然,而在悲剧里,却是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纳博科夫的《普宁》属于后者。 《普宁》...
跟《斯通纳》《耻》组成“被嫌弃的大学教员”三部曲(我瞎说的)。举重若轻的典范。
评分第二遍读《普宁》,上次读得太快,囫囵吞枣。这次才发现很多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和叙述诡计,展示了纳博科夫小说惯有的贵族式精致和对读者注意力的苛刻要求。小说每个部分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作者犹如一位严谨的钟表匠,每个零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同时又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整本小说从总体上像怀表一般简约圆润,但打开来看却复杂无比。纳博科夫的小说可能是除了乔伊斯之外,第二个让我一边读一边做笔记的小说。俄罗斯真是一个神奇的民族,既能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作深刻形而上思考的作家,也出纳博科夫这种能将小说写成蝴蝶翅膀般精细伪装的作家。
评分七零八碎,乏味无聊,没看出好在哪
评分跟《斯通纳》《耻》组成“被嫌弃的大学教员”三部曲(我瞎说的)。举重若轻的典范。
评分翻译的令人肉麻 满眼儿化音 摆脱 弗是儿化音多就幽默亲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