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这是本卷所探讨的内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分别写于朱光潜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这两部单独的作品编为一卷还是首次。书后所附十二篇文章也与青年的修养相关,因此一并奉献给读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于作者留学英国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为题,分期发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杂志上,1929年3月辑成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它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修身、谈社会运动、谈爱恋,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培养能力,要有理想,勿随了世俗贪图近利。《谈修养》于1940年至1942年间陆续发表于《中央周刊》,1943年5月由重庆中周出版社以《谈修养》为名结集出版。是作者十年后,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多了一些思考体验而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谆谆引导。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毫无居高临下、教训人之感。作者虽自谦这些文章“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我们已经发现,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文章仍是那样地笃诚、丰富,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要不是姐姐这个文科生把它拿回家,我是看不见这本书的。 一本书每天放在你的床头 ,何况假期的你是这么无聊,你肯定会翻开看看的。 一翻开,了不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页便印着“Where my heart lies,let my brain lie also”,他在讨论心和大脑的关系!自己之前也胡乱...
评分 评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混沌,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
评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混沌,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
评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混沌,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这不仅是那个年代的毛病,现在也一并流传下来了,我们并没有去糟粕留精华啊。
评分给青年的信。
评分最喜朱老对“理智与情感”的阐释,认为现代哲学是十八世纪理智主义的反动,“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理智即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这也和朱老的美学主张一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艺术的情感本质论的确立,是与理性本质论分离的历史过程。情感论与体道论共同存在,形成一种悖论:中国美学一方面把美的性质理性化,归结为道的表现,而道又被儒家理解为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把美感性化,认为美是情感的对象,是感兴的产物。情是理的基础和本源,离开了情感,理智也毫无用处。
评分称“现代哲学的主要潮流可以说主要是18世纪理智主义的反动。自尼采、叔本华以至柏格森,没有人不看透理智的威权是不实在的。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这点与柏格森反对理智,高扬直觉情感的生命美学相契合。由此,朱老提出了把生命哲学当作“以情为本”观点的理论基础朱老与众多“五四”时期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作为处于社会变革大流中的学者,其美学著作几乎都与现实社会、文化和人生问题密切相关。在他看来对社会的人的改造应该给予“感性”之上,辅之理性,人生和文化都应该“以情为本”。“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的,极薄弱的”“心与其说是运思的不如说是生情的”,情是理的基础和本源,离开了情感,人生便没有多大意义。
评分读着内疚不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