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页数:211
译者:
出版时间:2012-1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2781
丛书系列:三联讲坛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葛兆光 
  • 历史 
  • 方法论 
  • 学术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 思想文化史 
  • 中国思想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里集结了自2003年后七八年间,葛兆光先生在北京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给博士生讲的“思想史著作选读与研究”一课的录音整理稿。据听过这门课并且参与讨论的一些博士生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葛先生借几位海外学者,如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艾尔曼等有关中国思想史或文化史著作的阅读,对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通过并不多的若干个案,参悟了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些特别的背景和理论,经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让学生看到了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更主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开篇先生便强调 “础润知雨,月晕知风”,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学术材料的不断更新,学术方法的迭代使用,都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用敏锐的感知能力去捕捉。这些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令我耳目一新,犹如醍醐灌顶的指导,有以下几点: 1.学会瓦解“常识”和“基础”的重建。打破固有的...  

评分

文章来源:《读书》2019年8期 只能是各自取径,为学由己,造化在人,最好的办法是熟读各种文献和一流研究成果,在历史脉络和学术传统中来回往返,反复玩味,自然就可以逐渐长成一个具有学术个性的自我,从这种观点出发就会认为历史写作是不可教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学是一...  

评分

开篇先生便强调 “础润知雨,月晕知风”,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学术材料的不断更新,学术方法的迭代使用,都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用敏锐的感知能力去捕捉。这些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令我耳目一新,犹如醍醐灌顶的指导,有以下几点: 1.学会瓦解“常识”和“基础”的重建。打破固有的...  

评分

昨晚看完了,早上点了读过,写了两句话。刚看到有豆友问此书如何,可能此书出版时间尚短,几乎没什么评论,那我就冒昧写个短评吧,或许能对各位书友有一点点用。 此书为葛兆光先生博士课程的讲课记录说改写,亦是《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的续编。按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  

评分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葛兆光,2005年4月,三联) 读了不少葛兆光的书了,不知是迷上,还是只是为了追寻。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在葛兆光后面加个头衔,趁着习惯,若加了“先生”有时略觉得尊重得把他显老了,虽然文质彬彬的倒也符合某种想象;若加上...  

用户评价

评分

研究生必备,虽然是写给博士生的,其中葛兆光先生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明着说是评价一本书,实际上说的却是围绕着书中核心命题的一场彻底的讨论,很有借鉴意义。本来打算写一篇书评,但由于我去韩国后诸事耽搁,而今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只得暂时放置,等假期回来看一遍以后再写。

评分

据说没有大变故,这就是葛老继Swan Song(《宅兹中国》)后的Encore了~以后估计只会写写小随笔和书评之类的,不会有啥大动作了~

评分

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研究博士课程实录,主体部分的四讲分别围绕四部海外中国研究名著展开讨论,序言和结语讨论了学术研究和学术书评的规范。上述四本书只是葛论述的基点,由此展开的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讨论基本涵盖了该领域的主要要点,而其论述和批评都极具问题意识,切中时弊。因此本书不只适用于思想史研究者,也同样适用于人文社科各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评分

与正编略有不同在于此课堂对象为博士,所以基本是围绕着包弼德、余英时等人的著作展开,有述有评,时常顺手点拨一二。这样的博士课程我很喜欢,可惜在南大并未听到如此具有视野且扎实的课程(莫大的课很扎实却不够开阔视野),感觉很遗憾,也许只是我文艺学学科很水吧。

评分

见解不锐利,但论述很清楚,适合做综述。个人认为讲余英时最好,写丸山真男长知识,尤其关于公/私的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