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自我的追寻》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姊妹篇。弗洛姆以伦理问题展开心理上的探讨,道出现代人困惑的症结,以及社会的病态与原因。他鼓励人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摆脱人为痛苦的桎梏,从而追寻真正的幸福。
在看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又读了这本《自我的追寻》,之前读过罗洛梅的《人的自我寻求》,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本书都能给人一定的指点,罗洛梅倾向于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弗洛姆除此之外更多探讨了人应该如何去选择,去生活,讨论了正面的权威(信仰)和负面的权威...
评分 评分20170917 刚刚看完译者序和作者序,一肚子的话想说,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触这类逻辑严谨的书籍,感觉信息量很大。有些时候觉得都是些认识的字放在一起,但是意思还是要好好咀嚼才能懂;有些时候又觉得畅顺无比手不释卷,一马平川。 看的过程中,念头不停的闪烁,脑子有些跟不过...
评分 评分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出现了精神危机。他说,“现代人却感到心神不安,越来越困惑不解”。我看我身边的人,这些人不仅没有心神不安,还活蹦乱跳,相互伤害乐此不疲。我又想起修宪这事,我看就不是出于心神不安、困惑不解而修的,却是热爱生活、奋发向上而修的!所以,实际上,所...
2014 02 10 人本主义 晦涩 根据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实践经验、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批判 弗洛姆认为性格的根本基础不在于弗洛伊德认为的各种类型的里比多中,而是在特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即同化过程(获得并同化事物)和社会化过程(使自己与世界发生联系) 弗洛姆的这套“人道主义伦理学”理论意在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应该立足于人,而且也对人提出了标准,这个“人”应该是生产性性格在性格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即具有成熟的人格,具有真正的爱(既能爱己又能爱人),重视自己的自身利益,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而现当代的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屈从与市场、成功、舆论等的“匿名的权威”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异化成金钱、地位、权力,而不是在于真正的自身利益;人的精神空虚、贫乏以及孤独……
评分刚开始的时候很费力,觉得难懂,但渐渐进入了状态。这真的是一本寻找自我的书,人本良心和极权良心那一段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意义。用书中的结尾做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吧:良善与邪恶的后果,皆非出于必然或命中注定。其决定全在于人,在于他能够认真地关切他自己、他的生活及幸福,在于他愿意面对他与他社会的道德问题,在于他有成为自我以及为自我而生活的勇气。
评分六星,翻译扣一星,建议看其他译本或者原版。
评分成熟和自发创造性的人,其自体感觉是从体验他自己是具有力量的行为者而产生的。这种自我感觉的意义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我就是我。”在市场指向方面,人所面临着的是自己力量变为一项被人拿去的商品。他不是一个拥有力量的人,而是遮掩力量的人,因为他所关心的不是在运用力量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而是在售卖权利过程中他是否成功。他的力量和力量所产生的作用之间便有了距离,变为与其不相关的东西,是被其他人评价和利用的东西;因此,他的自体感和他的自尊同样起了动摇;这种自体感的构成变成基于他所扮演的一切角色:“我就是你所需要的。”
评分一如书名,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