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店(二)

十里店(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柯鲁克,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曾参加西班牙内战中的国际纵队英国旅作战。1940年在中国成都与生于成都的加拿大传教士之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伊莎白相识相爱。随后二人在伦敦结婚,伊莎白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柯鲁克夫妇由英国共产党介绍回到中国,对中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夫妻俩在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深入生活,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写成了极有社会学价值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与《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被英国许多社会学教师指定为学生必读书。1948年,应中共方面邀请,柯鲁克夫妇留在中国帮助培养外语人才,成为参加创办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最早的外籍教师。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伊莎白·柯鲁克
出品人:
页数:321
译者:安强
出版时间:2007-7
价格:2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20806928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学 
  • 乡村政治 
  • 近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土改 
  • 社会主义 
  • 大卫·柯鲁克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防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文:吴隆美 出处:南方都市报 2008年1月      1959年《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在伦敦出版后,美国某社会学期刊上的一篇书评说:“柯鲁克的报告全无任何社会学的分析、理论或方法论。在许多地方,它读起来像一本共产主义小说。”当然,对于社会学家来说,这样的伟大...  

评分

1 河北不算斗地主最狠的地方。这里的富农只有一户。也就批斗下。 在土地庙开村大会时,知道怎么分出地主的心头上的女人么? 就是从来不挑水的那一个!村里人都知道! ——虽然斗得不狠,但人际关系也很复杂,因为穷、女人少,男人们往往因情而生恨,所以互相批斗。 2 一部记录...  

评分

革命、翻身、新文明——《十里店》的复调叙述 《十里店》(一、二),【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著,龚厚军、安强、高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45.00元 何蓉(本报书评人)   十里店是一个平常的北方小村庄,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的太行...  

评分

文:吴隆美 出处:南方都市报 2008年1月      1959年《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在伦敦出版后,美国某社会学期刊上的一篇书评说:“柯鲁克的报告全无任何社会学的分析、理论或方法论。在许多地方,它读起来像一本共产主义小说。”当然,对于社会学家来说,这样的伟大...  

评分

1 河北不算斗地主最狠的地方。这里的富农只有一户。也就批斗下。 在土地庙开村大会时,知道怎么分出地主的心头上的女人么? 就是从来不挑水的那一个!村里人都知道! ——虽然斗得不狠,但人际关系也很复杂,因为穷、女人少,男人们往往因情而生恨,所以互相批斗。 2 一部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看得没有看第一本时仔细。这次看,侧重的是土改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些特点和新形式,比如说批评、自我批评以及揭黑等等。土改时,农村还建立起了一系列农民自治机构,如贫农团、农会和村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这些新组织和新方式,十里店完成了利益重新分配,同时也完成了思想意识的再教育。

评分

对于十里店村“土改复查”和“整党”程序和步骤可谓叙述的最为晓畅了。一般多为:工作队进村~走访贫雇农,通过个别访谈和集体开会方式发动群众~组织成立贫农团~重新划分阶级~对基层干部和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定打击对象并对其开展诉苦斗争~局部或者全部资源再分配~整理改造村政权~工作队离村。作为国家意志在基层的直接体现,工作队上传下达,在某一时段领域发挥着调查,监督乃至决策功能,在这一高效而坚决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对群众觉悟的启发和乡村政权的重塑。

评分

这本看得没有看第一本时仔细。这次看,侧重的是土改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些特点和新形式,比如说批评、自我批评以及揭黑等等。土改时,农村还建立起了一系列农民自治机构,如贫农团、农会和村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这些新组织和新方式,十里店完成了利益重新分配,同时也完成了思想意识的再教育。

评分

两个外国人留下的中国土改纪实,笔下全是革命情感和群众语言。印象最深的几点:1、基层土改并非一场纯粹的经济运动,在去封建化的过程中,强调了对人的全面要求(家庭伦理、互助精神与道德);2、运动的设计相当接地气,平均主义的倾向在一开始就受到了注意;3、那时候党员、群众身上都放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甚至太理想化了),要求与自我要求并重,理论辩证地联系实际。

评分

有趣的是,这本书跟《翻身》在背景年代、历史的讲述和阐释框架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关于内战时期的解放区土改,都是站在党的立场,还都是出自外国人之手。但相比之下,《翻身》的文学性终究是要强得多,也更加流畅和有趣,这本书读起来就不那么好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