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贝松(1967-),Philippe Besson,法国当代作家。他在大学主修法律,当过律师和社会法教师,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旅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多伦多等地待过。二00一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讲述名作家普鲁斯和一个男孩书信交往的故事,获得Emmanuel-Robles奖而一举成名,至今已出版十部作品,每部作品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菲利普·贝松的小说主题多围绕在死亡的命题上,在访谈中他自承深受普鲁斯特、兰波,特别是杜拉斯的影响甚深。
一只阴险恶毒的乌鸦,一个天真孩子的离奇命案,一起旷日持久的无头官司,一段令人心碎的忠贞爱情,《十月的孩子》用高超的小说技法再现二十年来始终牵动法国社会神经的一起真实事件。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晚上九时三十分,在法国东北部偏僻的孚日山区,可爱的四岁男孩格雷高里的尸体在冰冷的河里浮起。流言和猜疑在镇上蔓延。孩子的母亲成了嫌疑犯;孩子的父亲愤而杀死另一个嫌疑犯……
格雷高里事件历经十多年的审理,主审法官换了三人,审理卷宗厚达三万五千多页。那个折磨了这个家庭多年的凶手“乌鸦”到底是谁?他在何方?
正午,阳光很好,透过窗帘的缝隙,撒了一屋子的灿烂和温暖。我趴在床上,披着阳光的暖意,心情却很暗淡。眼前是刚刚看完的《十月的孩子》,封面的那个孩子正在按响门铃,等待他的,也许是母亲慈爱的微笑,也许是父亲扎扎的胡茬,但是,格利高里却再也看不到母亲的笑容和父亲的...
评分那案子出在1984年,至今未破。假如当年没有发生那桩案子,假如格雷高里还活着,那么,他今天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可以有多重解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如同那个冰冷的十月,究竟是谁残忍地杀死了他? 1984年10月16日那一天,格雷高里只有四岁...
评分很薄的小书,但却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有得时候当一本书另你百感交集,却又说不出一个字的时候;这大概是对作者最高的褒奖。 这个故事在感觉上很像东野圭吾的《恶意》。虽然一个是纪实,一个是推理。动机都不是什么真正的深仇大恨,仅仅是一些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的负面的情绪。...
评分杀了人,怎么才被判5年........... 这法律程序是怎么走的..... 一本小书,还算可以吧,能把一个沉闷的故事写的跳跃,已经很难得了 这内容要是搬上情感类节目,估计又闷得天荒地老了... 便宜货,一个小时多点看完..
评分令人心疼、令人愤怒、令人感动的一个故事!
评分余中先的译作,总能让故事更丰富和更引人入胜了。
评分虽然没有结局,但却有深深的母爱和坚不可摧的爱情。
评分无果而终
评分令人心疼、令人愤怒、令人感动的一个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