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评分 评分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评分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田晓菲眼光毒辣,通过版本的研究,指出了陶渊明形象的构建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不过她太过于执着版本细节的分析而忽视了一个大的事实:事实是:在六朝文学开始声律化、辞藻化、对偶化的演进下,陶渊明却一反常态而行之。而陶渊明的以文为诗、不重辞藻的整体风貌,却不是后代已...
这本书写得拧巴,题目是宇文所安所爱,全文纯然是宇文所安的研究口气,我不知道田晓菲花了多大的力气来摆脱自己从小所受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来达到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思路——当然,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评分久闻其人大名一直没读其书,今天读了觉得很好啊,哪有传闻那么不堪
评分就前面有意思吧。
评分为批而批、为驳而驳……有点没意思
评分我们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陶渊明,却拥有多个陶渊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