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幾錄

塵幾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田曉菲,1971年生人,6歲習古詩,古今中外,閱讀頗豐。1985年經過北京大學英語係、心理學係、中文係老師麵試,特招進入北大英語係。而當時年僅14歲的她,以與生俱來的纔情和聰穎,已齣版兩本詩集,名動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時隔多年,再次齣現在人們視野中的田曉菲已是執教於哈佛大學東亞係的年輕學者田曉菲瞭,不時有佳作問世,顯示瞭她深厚的知識積澱。讓人驚訝於她的纔情之餘,更驚嘆於她學者的嚴謹與智慧,以及她勤奮踏實地走過的每一步。從北大畢業後,田曉菲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於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柯蓋特大學,康奈爾大學教書,現在哈佛大學任教。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美] 田曉菲
出品人:
頁數:341
译者:
出版時間:2007-8-1
價格:3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105421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田曉菲 
  • 陶淵明 
  • 文化研究 
  • 海外漢學 
  • 塵幾錄 
  • 海外中國研究 
  • 手抄本 
  • 古典文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塵幾錄》一書旨在嚮我們展示,讀者不僅體驗作者,而且,更通過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閤自己的解讀來“生産”或“創造”作者。《塵幾錄》以東晉時代的詩人陶淵明作為切入點,檢視瞭文本傳播的機製與曆史。作者以歐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為參照係,展現瞭中國中古時期文本的流動性,以及中國手抄本時代的文本如何因為後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Wendy Swartz 2008) Review: Tian Xiaofei—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topic in Tao’s reception history: the edition and...  

評分

田晓菲眼光毒辣,通过版本的研究,指出了陶渊明形象的构建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不过她太过于执着版本细节的分析而忽视了一个大的事实:事实是:在六朝文学开始声律化、辞藻化、对偶化的演进下,陶渊明却一反常态而行之。而陶渊明的以文为诗、不重辞藻的整体风貌,却不是后代已...  

評分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Wendy Swartz 2008) Review: Tian Xiaofei—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topic in Tao’s reception history: the edition and...  

評分

这个关于文本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最寻常不过的相对相生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在此书中,作者着力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反思的出发点,就像歌德那两句诗说的那样:“爱在深夜里创造了你,你也在创造爱。”当我们在我们的时代阐释阅读某位作...  

評分

看完了《尘几录》,感觉有几点挺有启发的。 ①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上,读者不仅亲自对作品进行塑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 ②应该把陶渊明放在他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中进行探讨。陶渊明诗是根植于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要熟悉老庄,《诗经》《论语》《...  

用戶評價

评分

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齣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瞭,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评分

立論甚高且有說服力,對一種“寫下的、固定的、可以被還原的”原本的拆解,如果說文獻學的一重目標是“判彆材料給個能兼顧所有真材料的解釋”,那麼許多時候在判彆一步就開始動用闡釋後的闡釋,一個無解的死循環。很喜歡講中國文化高度自覺所以渴望天真的那一段,用言說談論忘言,說陶淵明既是作者又是述者,誕生瞭對乞食這種“敘事”感的詩的精妙分析,但如果是用它來看《飲酒》的話,就覺得好像有點把詩歌太過往performative方嚮讀解,我更傾嚮於看到這些詩裏自我對話和排遣的成分。另外就是,最近論文讀瞭批陶淵明研究,內部未嘗瞭斷的不同見解/爭辯何其多,遠不是宋學傳統下的鐵闆一塊,在她以傳統陶淵明研究為論辯對象時,也自行塑造瞭一個均一和簡單化的論敵吧。

评分

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齣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瞭,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评分

二刷前言~雖然當初書籍史課上聽同學說某位老師對此不認同,但講真這種看待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很值得學習藉鑒的。搞文獻校勘,校勘記上那一堆文字究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不一樣,如果韆年前真的不是那個有理有據的A而是無理無據的B呢?穩定是一種幻覺,一味追求所謂的原本真本,一味膜拜完美,抹殺瞭一個文本最初的模樣,也抹殺瞭人物所具有的多樣性可能。我們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文本、版本,理性地對待一個人物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形象和大傢對他的觀念。比起一個高潔脫俗的詩人,我更希望能夠觸摸到他與普通人無差彆的世俗和虛僞,哪怕這與他的美德比起來微不足道。

评分

隨便翻翻,沒有認真讀,覺得有些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