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一种七零八落的感觉,作者似乎是将一面完整的镜子彻底打碎或是已经按着时间写完了整个作品,再将其打碎随意拼凑而成。而越读越发现虽然布局看似凌乱,但作者是按着某一种规律或共性组成一个个段落章节,读到最后发现依然是一面完整的镜子而并非碎片。 书中的...
评分历经20天总算读完本书了。从一开始对新文体的新鲜和不适应,到慢慢习惯、被重重谜团抓住,再到思路逐渐清晰、却对主角越发不能容忍,直到最后读完全书,突然觉得除了失落和空虚,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况。 第一次接触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初读觉得...
评分是在凌晨三点看完这本书的,然后用了半个小时从压抑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最后只剩一句: “小萨,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倒霉的呢?” 在看前三百页时,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后四百多页,我只用了半个星期的时间。大概是初读这类结构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人物众多,关系又互相牵...
评分“要到几时/人们才不欠我们的东西……/在哪个角落/我们可怜的膝盖才能得到长久的休息!/要到何年何月/鼓舞我们的十字架才能停止苦役。” ——《悲惨的晚餐》:塞萨尔•巴列霍(秘鲁);赵振江译 文/严杰夫 1946年,10岁的略萨跟随自己的母亲回到了故乡秘鲁。也是在这一年,...
评分1994年,马尔加斯•略萨悄无声息的来到北京,意外获悉这一消息的赵德明和尹承东两位译者暗中拜访了他,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其时,略萨的多部作品已经有了中译本,其中就包括《酒吧长谈》,谁承想相隔16年,这位拉美文学的巨匠才获得了实至名归的荣耀——诺贝尔文学奖,同样...
好伤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2018-01-28 22:19:25
评分好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