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腊到波斯尼亚,由伊斯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块一向被战火蹂躏的区域,遍布多少激烈冲突留下的伤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里,提供了简洁但精采的观察。他让我们摆脱刻板的印象,透过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声音,认识罗马时代以来巴尔干的日常生活。在僧侣和农民、盗贼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身上,我们将发现左右巴尔干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不厚的图书,不过200页的内容,感觉看起来应该很快的。待翻阅之后,浓厚的学术气息,读起来又是显得那么的费劲。之前阅读过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接触些中世纪文化方面的知识,然而对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的文化,还是显得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反反复复...
评分一本地方史随笔/散文集,行文有些散乱,但也没有那么不堪。 对于巴尔干地区民族冲突的初次观感,大概是几年前的一场欧预赛上,塞尔维亚前锋米特洛维奇扯下了挂在比赛中闯入球场的一架无人机上的阿尔巴尼亚国旗,双方球员教练打作一团,场面顿时失控,比赛也因此中止。 宗教分歧...
评分前言: 巴尔干以前不叫巴尔干,而是“鲁米利亚”。换名字的理由,其实跟为什么要换朝代名是一个道理——割裂开人们对旧一个时代的感情,方便统治。这里由于山脉多,地形不好,直到19世纪初都还没有完备的地图。欧洲人干脆把整个“多瑙河以南”地区称为“希腊半岛”(因为其他的...
评分巴尔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评《巴尔干五百年》 “一桩事物的名声、名称和外貌,常用的尺度和价值,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起初几乎常有错误和武断……仅仅因为人们相信,这样的错误便一代一代流传扩张,直到渐渐成为这桩事物的一部分,变成它的本体。起初的外貌到头来几乎一成不变...
评分不厚的图书,不过200页的内容,感觉看起来应该很快的。待翻阅之后,浓厚的学术气息,读起来又是显得那么的费劲。之前阅读过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接触些中世纪文化方面的知识,然而对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的文化,还是显得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反反复复...
正文第15页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本书主旨:事实上,奥斯曼的统治对农民很有裨益。
评分民族幻像
评分高中时借语文老师的书读的,满足了我对巴尔干的想象(然而对东南欧史还是不熟悉????,另一本勾起对巴尔干兴趣的书是米泽的《再见,妖精》),刚刚听到了Bella Ciao突然想起了这本书。不知为何对东南欧情有独钟,去年暑假在家里翻出了罗马尼亚的拖拉机证书,高兴了好一段时间。嗯,有时间要学一学塞尔维亚语或罗马尼亚语。
评分这片土地,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只有敬而远之了
评分这片土地,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只有敬而远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