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腊到波斯尼亚,由伊斯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块一向被战火蹂躏的区域,遍布多少激烈冲突留下的伤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里,提供了简洁但精采的观察。他让我们摆脱刻板的印象,透过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声音,认识罗马时代以来巴尔干的日常生活。在僧侣和农民、盗贼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身上,我们将发现左右巴尔干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前言: 巴尔干以前不叫巴尔干,而是“鲁米利亚”。换名字的理由,其实跟为什么要换朝代名是一个道理——割裂开人们对旧一个时代的感情,方便统治。这里由于山脉多,地形不好,直到19世纪初都还没有完备的地图。欧洲人干脆把整个“多瑙河以南”地区称为“希腊半岛”(因为其他的...
评分 评分巴尔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评《巴尔干五百年》 “一桩事物的名声、名称和外貌,常用的尺度和价值,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起初几乎常有错误和武断……仅仅因为人们相信,这样的错误便一代一代流传扩张,直到渐渐成为这桩事物的一部分,变成它的本体。起初的外貌到头来几乎一成不变...
评分巴尔干人是农民,上层都是土耳其人和外国人,所以民主主义起义较多。而且以前只有宗教概念,没有民族概念,人们普遍用希腊语。奥斯曼时期其实是土耳其和斯拉夫人共治,巴尔干农民较好。后来资本主义来了,较差。后来受奥斯曼压迫加上西欧革命影响,民族自觉,反对希腊化。保加...
可惜找不到英文版,翻译得一般。
评分前两章与后两章文风虎变,民族意识的觉醒或许是玫瑰般的种子希望,但民族国家的建立则根本是血洗血收获的荆棘。译者完全吃透原著的思想脉络且汉语造诣很高,汉译本副标题《被误解的“欧洲火药库”》(原书标题只是《巴尔干简史》)基本明白阐释了译者的责任与荣誉感。好书,略沉重。
评分极简史
评分看完有点晕
评分极简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