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生而有罪》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其作者与其书写的对象均为传统意义上被争议的“边缘人”,却是互为悖论的两个族群。作者身为一位生活在“他者”(纳粹及后裔)之间的犹太移民,对多名曾经深伤过犹太民族的纳粹后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努力抛开成见,...
評分这是我今年所阅读的最奇特的书籍,那之前我从未想过有这样一个角度去面对七十年前的那场世界浩劫。 早年有不少影视作品热衷将侵略者刻画为傻瓜,近年的作品则开始思考人性,却不免容易惹上美化侵略者的嫌疑。而这本书,提供了另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并且严格做到了只讲述,不评论...
評分世界无天生的善,也无天生的恶,所谓善恶,大约只是被教导出来的。小儿看似天真,反而容易残忍,因为还做不到感同身受。就算是成年人,在全民的精神浪潮中,也无法保留自身的意识独立。读完这本书,我看到这种悲哀,深入骨髓。 书中做过纳粹的父母,无一例外,都在掩饰自己在战...
評分 評分納粹的轉輪由高級將領和普通民眾作為社會有機分子共同潤滑、運轉,這樣的迴憶錄帶著一個社會一代人的自我探索與道德重塑,活生生的露齣瞭德國社會的苦澀與機械,反思曆史從來沒有那麼容易與輕鬆。反觀我們的社會,這樣的覺醒與自我掙紮還會齣現嗎? 紅衛兵的孩子,貪官的子女,以及成韆上萬普通人在社會轉型期每天做齣的利己主義反應,作為子女與父母,我們對於傢庭人格的塑造正在貢獻著什麼?
评分無論決定任何事情之前,是不是都應該慎重考慮:很多年後,這一切會被我們的後輩如何看待,以及,更重要的,是會怎樣影響他們的人生。
评分從作者和其中一名子女的訪談看來,偏見很重,但也不失為一本反映現實和現狀的好書
评分看的時候覺得會對跨代記憶研究有幫助,但是後來發現我們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前輩人的曆史,而且我們好像也無從知道自己對這事兒怎麼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最受爭議的那一篇,而是最後一篇他講他爸爸從戰場上迴來,失去瞭一條腿,對生活徹底絕望,變成瞭非常沉默的人。。
评分德國明鏡周刊的連載訪問的集結作品~很真實地反映瞭戰後那一代德國人的心理感受,有的愧疚有的無所謂有的逃避有的充滿希望。成書在80年代末,關於納粹第三帝國的許多事情和遺留問題現在看來比我原來想的要復雜,姐弟對話那個訪談不錯,電話訪談裏那個原作者有點咄咄逼人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