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
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书中有两篇文章。《无欲的悲歌》以自传体方式讲述自己的母亲,母亲51岁自杀。作者以旁观者身份写自己的母亲。和别人写法不一样的是:作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完全的参与者。一个贫穷的妈妈养大几个孩子,一生都在生存中挣扎,没有爱情的幸福,有乐...
评分在彼得·汉德克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一些作品为他贴上了诸多标签(早期戏剧作品的“实验”“反叛”“先锋”特质),引来了巨大的政治争议(晚年关于塞尔维亚问题的随笔),另一些作品则可以视作对这些“标签”和“争议”的补充和纠正。无疑,汉德克对于后者投入了更多的创作精力...
评分小说不长,在快餐店二楼寥寥的几个用餐的人中,读到第二段,就有了同感,反正时间还早,索性就一心读下去。 第二段写着:“从母亲去世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七个星期了,我想趁着葬礼时那股强烈的想要写写她的欲望还没有变回当初接到自杀消息时的麻木无语让自己开始工作。没错,是...
评分由两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第一篇真的神棒,第二篇就不阅读为好。 <<无欲的悲歌>>,作者母亲从小就是对世界感到好奇的,但是她的好奇是显得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不按女孩的“准则”长大,长大后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妇女”,“因为无人附和,只有自己这样,所以过不了...
评分这部书在小说叙事上有很大的创新,叙述者一边在叙述着自己母亲的生命历程,一边在叙述着自己的写作过程,回忆影响着作者本身,而进一步影响了写作。作者并未将自己的心理过程隐去,而是使之成为文本的一部分,甚至在行文过程中批判其他的描写方式,乃至本书都成为作者批评的对...
第一句话我想到了《局外人》,但汉德克无疑更为纤细,他就像自己母亲的复制品。他能透过回忆与时光看穿母亲的灵魂,那仍然是一个小男孩的眼光,略带羞耻的看着自己粗鲁的母亲。母亲的一生啊,作者看似节制的文字,却读完让人有心梗的感觉,悲伤在心里破了一个洞一样流淌,因为,我能明白,我能明白。作者看似没有章法的乱语和回忆,却如此的动人。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啊,我要哭了。
评分收录两个小说。标题作《无欲的悲歌》深刻反映若干年轻人写小说的一个毛病就是脑袋跑在笔头前面。作家代表叙述者跳出来宣告“社会化语言模式对个性的泯灭”,老实说书中除了身心俱病的老妈被医生不由分说贴了个“神经崩溃”的标签,并从得到慰藉(找到了患难与共的“共同体”)和最终绝望(身心仍然病着还病得更重)外,我还真读不出这本书中还有其他能让我强烈感受到这种“社会化泯灭个性”的东西的。也就是说,骨架搭起来了,肉没填满,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能力去填满。同样写这种“模式”,艾柯的作品要让人信服得多。另一篇《大黄蜂》属实验小说,多造句练习。因为既无思想也无深度,所以你可以跟着作者一道联想、发痴、体验、咆哮。你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跳着读。可以从第一段看起,也可以从最后一段看起。可以顺着读,可以倒着读,甚至还可以读出作者
评分我自然是冲着诺奖的名头来的,我一口气把《无欲的悲歌》看完了,不是很有魅力的文字,故事性较弱,多是一些细节、琐事,掺杂着作者的随想,无边无尽的孤独、无聊,恋爱、结婚、生子、做家务、喝酒、生病、自杀······人生终究只是一场场无意义的轮回。
评分《自行车》一章为界,之前五星,之后三星,综合四星。汉德克的语言算是男性作家中算得上精致的。既非纯粹舒尔茨纳博科夫式的缜密华丽,亦非纯粹卡夫卡或艾略特的冷静,我想评价汉德克:一种女性的柔美。这从器官来说。至于实验精神,尤其是人称混用反用误用的创新,我看法保守。 值得称赞:叙述节奏非常美妙,文字密度/意象运用有一种拉美的魔幻感,视角/镜像的跨时空切换非常到位,非常刺激,但是平衡(稳)。语言文体的创新给人启发,时间运动的画面感镜头感,多个时空同时并进(鲁尔福),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直接/间接引语的创新,“我”的转述式用法启示。 暂时保留: 戏剧痕迹过重,破坏小说连贯与整体即意味着破坏大型美,实验过度的必要性有待商榷,要素过多,显得零碎。有时过于不克制而流于散文。 但自行车之前绝对可以晋升我心中第二!
评分读过《无欲的悲歌》 我感受到扑面袭来的痛楚、麻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