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本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佩皮斯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偶然的机会,买到这本书 当猪流感开始喧嚣的时候,我慢慢的看完了这本书 说实在的,书写的有些啰嗦,有些混乱,恰如瘟疫引起的混乱 清楚的记得的,倒是书最后的一句: 1665年,伦敦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瘟疫,10万人死于瘟疫,但是,我活下来了!(记忆不清,难免错误,^_^) ...
评分偶然的机会,买到这本书 当猪流感开始喧嚣的时候,我慢慢的看完了这本书 说实在的,书写的有些啰嗦,有些混乱,恰如瘟疫引起的混乱 清楚的记得的,倒是书最后的一句: 1665年,伦敦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瘟疫,10万人死于瘟疫,但是,我活下来了!(记忆不清,难免错误,^_^) ...
评分《瘟疫年纪事》写的大瘟疫发生在17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伦敦。笛福用纪实的手法,全书没有主角,也没情节,读起来不像小说(在我看来很像报告文学)全景记录了那场瘟疫中伦敦城的恐惧和死亡:贵族和有钱人都逃之夭夭,江湖骗子粉墨登场,平民百姓无处可逃,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死...
评分——《伦敦大瘟疫亲历记》读后 大家都记得英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可是很少有人提起笛福的另一部作品《伦敦大瘟疫亲历记》,这部常常被人遗忘的经典,用笛福的话来说是:“用另一种囚禁的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
评分“基于所有这些缘由,我是说我可以希望,一旦我们恢复了健康,在追忆过去那场灾难时,我们的行为因宽容和仁慈而更加高尚,而不是那样多地夸耀自己留下来的胆魄,仿佛所有的人都是逃离上帝之手的懦夫,或者说,那些留下来的人,不要动辄把他们的勇气归功于他们的愚昧无知和对造物者之手的藐视,这是一种有罪的绝望,并非真正的勇气。”
评分半纪实半虚构。笛福化身鞍具商人、参与瘟疫管理的公务员、留守伦敦没有出逃的人,前往感染了鼠疫(准确的称呼是淋巴腺鼠疫)的街巷,观察运尸车、教堂里祈祷的人们,记录市场,占星家、药师铺子里来往的穷人。写法有趣,特别是像病人发狂跳入泰晤士河游泳而治好了疫症这种猎奇的描述。缺点在于调理混乱、不乏前后矛盾的地方和车轮话。 1665年9月2日,伦敦市长下令所有街道、胡同、短巷、小街焚火三日,与瘟疫作斗争;1666年9月2日凌晨,伦敦一家面包店的的炉火中火星飘出来,引燃伦敦大火,三周不熄,300公亩土地变成焦土。 鼠疫遂绝迹。
评分详尽的虚构产生恐怖!.瘟疫一直与人类相伴随,但写出来的杰作又有几部?
评分仿佛发生在今天,但芸芸众生的苦难,当下比Defoe所描写的那样则更显生动和惨烈。疾病带来的伤害远不如恐慌所带来的多
评分#封城秀极#《利未记》和《申命记》都提到瘟疫是上帝的惩罚,历史何其相似,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任何教训:早期政府瞒报导致瘟疫蔓延,等到痛苦和恐怖达到高峰时人们已失去鉴别谣言和真相的能力,各路江湖郎中牛鬼蛇神层出不穷大收智商税,有人趁机大发国难财,个人权益让位于公共利益,大量未受感染的外来务工人员无家可归,无处可去,伦敦以外的人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死亡统计表》的数字造假,热心人士的善款被挪用,经济陷入停滞,普通人生活陷入困顿,长期的封锁和被隔离使人陷入谵妄和躁郁......纪实与虚构混合,充斥着大量触目惊心的细节,大名鼎鼎的《鼠疫》和《失明症漫记》都受到笛福叙事方式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