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作者系德国著名学者,译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根本性的并且相当困难的问题。古典文学在描述日常生活时是非严肃性的,是非问题型的,是不交代其历史背景的,而只是运用低级文体,是喜剧式的最多是牧歌式的,毫无历史连续性,静止不动,其原因不仅在于古典写实主义的局限性,而且首先也与其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书出新版了!这本书知名度似乎不太高,但谁读谁知道,文笔和思想都是超一流的。杰姆逊大师早年跟着奥尔巴赫学习,解读文本的功夫也是一流的,只有在西方学术谱系里理解杰姆逊,才不会把他看成一个孤立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标本。
评分忍不住想,这是一个德国的木心,但是深度和宽度当然不是木心所能及的。中译本近七百页的文字,三千年的文学史(虽然被指责选材范围太狭隘并也接受这种指责),或许可以被概括为短短几页结语,再进一步概括为:通过研究文体与内容的相互适应情况,考察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并一步步获得高贵地位的历史。这个中心思想也许可以概括本书的内容,却不能概括作者的天才。近期读过的又一本受益良多的书。
评分因为先了解过德勒兹的对柏拉图主义以及摹仿论传统的颠覆的“生成”概念,即他认为不再具有某种源头和存在作为基点,再即文学其实不应/仅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意义的生产,让它成为感知和感受世界的可能。但在跟随奥尔巴赫借记忆力追顾西方文学史(当然不完整)的过程中,这种原先对摹仿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几乎都消失了,让自身全然沉浸在每章由例子引出,借由语文学分析进行比较阐述(文体混用)的过程,尤以第一、十三、二十章为妙。而他在文本间也总是回顾前文和预告下文的举动,则展露了其图景在胸的泰然,这种态度加之前面精妙的文本分析,让德勒兹夸赞生成—文学时用到的“非人类视角”“意义的敞开”之语都瞬间在我耳畔和脑中消失。不过,却又将奥尔巴赫与同样能在读者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做一番精彩文本分析的德勒兹联系到了一起。
评分总体上看是一种透视法的眼光。隐约感到两轴,一是文学史上考察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时,作品在展现现实生活时文体风格的变化历程。一是通过再现和形象,时代精神和人的历史体验怎样被传达出来。而在这之上,实际上又有奥尔巴赫本人将现实精神体验融入文本解读、进而借阐释把握历史,再借历史和文化史反思来肯定文学的精神--人的精神。对标准的挑战不仅是这本书的内在线索,也是奥尔巴赫本人诗学的实践。
评分奥尔巴赫是一个文体学家以及语言文学学者。关于本文的主题,其实在646页他已经做出了说明。甚至在结语部分,他直言不讳地将其思路、主题进行了厘清。呈现在眼前的这本书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甚至这种意义也带着某种反基督教的色彩。这一点从在文中不时显露。针对于基督教试图把所有事物纳入同一整体,他说:对于写实的诠释来说,对这种联系的认识有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