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年轻时遵从父愿进入都灵大学修习法律,随后辍学,不顾父亲的反对改修中世纪哲学与文学。博士毕业后他成为了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文化部的编辑,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如今的艾柯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学者、中世纪学家、符号学家、作家与藏书家,学术研究纵横古今,小说随笔睿智幽默。艾柯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散布在各地的家中,其中有超过一千两百册珍本。
《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艾柯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为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有着轻松游走于多个世界的才能,既不保守也不偏激,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他的作品辽阔繁复,又富有趣味,令读者在跟随他的头脑风暴中,也品尝到多重世界的魅力。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书名,“植物的记忆”意思是纸张是由植物制成的,文字记载在纸上,然后世代流传。 书的开篇就对“爱书人”和“藏书人”作了及其贴切到位的名词解释,同时区分了读者和爱书者的本质区别。其中有一段话,我相信不管是读者还是爱书者都会赞同并产生共鸣的“...
评分翁贝托·艾柯被称为全球最博学的人之一,不仅在符号学领域术业有专攻,曾出版《不存在的结构》《符号学原理》等专著,还在其他诸如中世纪神学、美学、文学、大众文化等研究领域内游刃有余。他不仅是位学者,还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虽然总量不多,但部部畅销,《玫瑰之名》和《...
评分文/吴情 艾柯先生不用介绍了,点开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你便可以看见他的一系列身份: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藏书家等等。这位被誉为“当代达·芬奇”的人物,已经出版相关著作一百多部,学术类著作更是对现代文学发展趋势影响深远,例如他阐释文学...
评分看到艾柯的名头,就隐约觉得此书应该可能消化不了。但是冲着“植物的记忆”这个不凡的书名,以及试读中一段精妙的开篇(“自从亚当时代开始,人类就表现出两个弱点,一个是肉体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肉体方面,人迟早会死去;精神方面,他们面对着必会到来的...
评分艾柯拥有众多身份,其中之一是藏书家。他当然是书痴,跟我一样。读他这本书时,我获得最大快感,是读《关于爱书癖的思考》和《其他及珍品书》两节。 《关于爱书癖的思考》中那些爱书狂人实在可爱,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人无癖,不可交”,有一定道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人。我...
用kindle感受植物的记忆,感觉够奇怪的。
评分用kindle感受植物的记忆,感觉够奇怪的。
评分用kindle感受植物的记忆,感觉够奇怪的。
评分内页太花里胡哨的了,排版也嫌太紧凑。前后几篇文章还看得懂,是艾柯惯有的刻薄范儿,其他的嘛,我真的每页都扫了一眼呢。
评分重读一遍,比第一遍能看进去一点了,感兴趣的主要还是前半部分关于藏书癖的内容,后半部分依然读不进去,艾柯对我来讲太难了。2019.1.7,重读第四遍,感觉越来越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