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在槍林彈雨中建立起來的,卻是通過政令解散的。
愛爾蘭記者奧剋萊裏是蘇聯解體的見證者,在本書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這一天為框架,圍繞著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鬥爭,將蘇聯最後六年的政治混亂、經濟衰敗、人心嚮背,用細緻可靠的描寫,錶現得清晰而傳神。
蘇聯陷入泥潭難以自拔,整個國傢的命運和走嚮,最集中地體現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兩個人身上。每個人都看著他們,“就像狼群等著最強壯的兩頭狼對峙”,看誰會成為領導者。卑微不是戈爾巴喬夫的脾性,寬宏大量也不是葉利欽的風格。兩人從最初的聯手閤作,到後來的衝突不斷,終於變得勢同水火,各不相讓。最終,戈爾巴喬夫不能很好地判斷他的人民,在自我認識上更加糟糕,而葉利欽則在動物般的直覺下,聽到瞭遠處曆史車輪的轟隆聲。
康納•奧剋萊利(Conor O’Clery),曾為《愛爾蘭時報》駐莫斯科、倫敦、北京、紐約、華盛頓通訊記者。因報道蘇聯解體和九一一事件,兩次獲選為愛爾蘭年度最佳記者。另著有 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
整体来看,译文流畅,十分好读。注解提到的作品名,有中译本的大多数采用了(也有例外),很方便有需要的读者查询。以上都值得向译者致以应有的敬意。 但是呢,从英文译介的关于俄罗斯的著作,多少会遇到转写规则、专有名词等带来的困难,译者如果有语言障碍或知识盲区(甚至看...
評分整体来看,译文流畅,十分好读。注解提到的作品名,有中译本的大多数采用了(也有例外),很方便有需要的读者查询。以上都值得向译者致以应有的敬意。 但是呢,从英文译介的关于俄罗斯的著作,多少会遇到转写规则、专有名词等带来的困难,译者如果有语言障碍或知识盲区(甚至看...
評分苏联,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宏伟的社会实验,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开启,又由一个理想主义者终结。它终结得太晚,因为它让千千万万的人经历了苦难,但它又终结得太突然,因为它留下了无解的遗憾。苏联,就这样被它的人民毫不吝惜地肢解,是厌倦了体制的凝固,是绝望于政治的贪腐,而...
七十四年。
评分用一天的時間刻度推進最後一天發生的事情。同時,在最後一天的每個時間片段間隔迴溯最後一天的事件為什麼會發生,是如何發酵並最終安排的。很精彩的一本書,很有鏡頭感的一種寫法。強烈推薦。
评分這本書不是曆史著作,而是報告文學、新聞暢銷書。被理想國包裝的太像曆史著作瞭。當然,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1、題目雖然是蘇聯的最後一天,但中心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兩個人的對決,二人的權力轉移標誌著蘇聯的崩潰,對認識二人的觀念、轉變、手腕、性格大有裨益;2、戈爾巴喬夫的失勢,是騎牆不成反而左右不討好,保守者非議他的改革滅亡瞭共産主義,開放者鄙夷他仍抓著蘇聯不放手,民族主義者痛恨他放棄瞭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換言之,葉利欽的上颱的確是民主的,但隻是當時當地的民主,過期不候。3、改革往往如此,不改亡國,改則亡黨,二人其實都是蠻有魄力的政治傢。4、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各個共和國搖身一變從書記成為總統的政客,其次是國企老總們搖身一變成瞭寡頭。5、作者章節安排上,敘事十分巧妙。
评分#二刷校對連一些錯字都沒改過來;格局沒有《巴黎燒瞭嗎?》龐大,也還是蠻有意思的,毛子的人名真難記;噓!不許聯想。
评分曆史的細部。P340(葉利欽葬禮上的)戈爾巴喬夫情緒低落,突然間看起來老瞭很多。“很明顯他的痛苦和大廳裏大多數人不一樣,隨著葉利欽的離去,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被拉走瞭。”#相愛相殺##大油手是灰皮書的天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