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年生于芝加哥,196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讲师(1968-1970)、布兰德斯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并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福柯有过合作关系。他的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音乐、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他的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还有三部小说。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因为其突出的成绩而获奖无数,尤其是在2006年,在德国“因为其对我们时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获颁“黑格尔奖”,这个奖项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此前获奖的学者包括哈贝马斯、保罗.利科。
译者简介
李继宏,1980年出生,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人文杂志》、《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另译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山楂林的故事》等十余部文学作品。
本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桑内特对众多历史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他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人的衰落。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作为西方公共生活理论三大学派代表人之一的理查德•桑内特,与哈贝马斯、阿伦特可谓是鼎足而立。但在国内学界,他的著作和讨论却并不多见。之前读的胡泳老师的《众声喧哗》,在论述公共领域的部分就对哈贝马斯和阿伦特大书特书,却并未提及桑内特的思想。于是读这本《公共人...
评分所谓公共人意识,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关心国家的责任心,参与社会的责任感,是一种跳脱小我的公共意识形态。 那些管理国家,提出讨论公共空间(俗称社会)现状的思想都可以称为政治。 其实很少有不被政治形态控制下的思想存在的。政治影响无处不在,只是多少罢了。政治现如今...
评分近现代以来,地球出现了一次“人口爆炸”,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聚集在这个星球的表面,然而一个似乎悖论的现象是:现代人却也是历史上最为孤独的一群。他们在人海茫茫中感受到的孤独,甚至比在大地上游荡的远古祖先还要严重。人们往往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甚或...
这本书,尤其是第四部分有很多格言金句,有些段落颇有洞察力。但我觉得整本书显得非常神棍,没有论证只有修辞,而且从头到尾作者都没有说明白,理想的公共生活是如何开展的。
评分第二遍。尽管在具体叙述中略嫌散乱,四个结构还是比较明确叻
评分douban.
评分一本探讨个人行为与公共领域关系的书,被书名和前面引用托克维尔的话吸引。才知道作者是与哈贝马斯齐名的社会学家,但在国内已有的翻译著作却少之又少,就连这本书的纸质版也比较难寻。
评分douba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