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属于你

剩下的都属于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星,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当兵,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就是在这半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无主题变奏》。1985年,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由《人民文学》杂志刊发,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国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199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士学位,后放弃。1994年回国。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3年在法国出版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同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导演纪录片《我的文革编年史》、《五加五》和《罪行摘要》。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星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26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4
价格:32.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5128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徐星 
  • 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流浪 
  • 剩下的都属于你 
  • 中国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徐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文世界里少见的一部具有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描写了两个没有工作的青年,先是从北京骑自行车南下,遇到了村支书、落魄导演和“多情的婊子”,后来又走到西藏,走到国外,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荒诞、可笑、温情、无奈的故事。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反映了当年千奇百怪的现实社会,也预示了如今已然来到的、“什么也没剩下”的生活。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这是一个路上的小说,我热爱出门上路,直到今天,我已经渐渐衰老,但我仍热爱上路,每次上路以前,我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徐星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四星半。 在读序言时听着《爱情的枪》感觉已经要落泪了。 “当好的东西,地方都被人占领的时候,剩下的就都属于你了” 这一段关于北京的描述真的,真的棒极了: 你在那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在那么多衣冠楚楚粉黛朱唇的人们中间,你在那么多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人们中间,在那...  

评分

作者徐星曾经在《无主题变奏曲》里刻画了一位饭馆里的服务员,对艺术充满向往的同时,又调侃艺术之于生活的荒诞。他习惯于这样一份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工作,每天以为桌子铺上洁白的桌布,摆上喝红酒的玻璃杯为开始,又在在客人吃剩丢弃的一堆残羹冷炙中结束。 只是世界从不会为哪...  

评分

非常不错,且很有深意的小说,充满后现代的颓废与失意,但又有很生动活泼和夸张青涩的语言,对中国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先锋派的代表之作!全书十分有深度,而且也很有品味,对我的离乡前途思索和对未来的打算极有贡献,十分喜爱的文坛之作。  

评分

最近没看完过什么书,除了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觉一般,如果没读过《在路上》或许会很喜欢这个。作者应该是没看过《在路上》,因为如果看了之后还要写这个,还要写成这样,未免太无聊了,完全就是美国小说的中国简化本。正如作者自述,上世纪80年代写《无主题变奏...  

评分

作者看上去想要传达这个世界的不平等,物质等所有的分配都是先给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群体,层层剥削后剩下也没有什么了,但是站在头上的人还会无耻的安慰你说,剩下的都是你的。传达的批判精神我认可,但是方式并不能接受。小说不连贯,叙述只是片段的堆叠,散落一地,文章里有大...  

用户评价

评分

#1956.3.20-2016.3.20 徐星六十大寿# 图书馆里竟然没有《无主题变奏》,能借来看的也就是这部长篇了。不过我想它的风格跟《无》大抵类似吧?读第一部最有《在路上》的感觉,后两部完成于去国之后,其力度反而削弱了。大概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地域因素使然罢?徐星选取了流浪者的述说,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可想而知一篇完成于1981年、发表于1985年的消极颓废、满口粗话的小说代表了八十年代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类似的颓废感我在娄烨的禁片《颐和园》里也看到了,当然这种颓废到了广场血洗之后更甚了)。很难说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王小波没有受此影响,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都有鲜明的反抗现实的意识,但相比之下徐星笔下的人物更显消极,而王小波则拿出了“智慧”的信念。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粗俗调子的愤世型喜剧小说。

评分

中国版的80年代的“在路上”,聊备一存。当时可能很先锋,但先锋的东西往往局限性也很大。这一代作家,或许只有王小波和朱文是个例外。

评分

很真实,认认真真的踏在土地上,所有的感受又是非常细腻,会想多看几遍。

评分

看看人家双鱼座活得多潇洒,而且知道一方水土只养一方人,孤独也是屁大的事儿。

评分

天天加班,拖了一周才看完。整体看很粗糙,小说毕竟不是段落的累积、经历的拼凑、批判的叠加;还原的意义大概是本书最值得肯定之处,我想,它首先来自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怀疑”态度,怀疑成为第一位的态度,之后才有对现实的反映、对趋势的预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