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
1977年,齣生於被趕齣聯閤國後“風雨飄搖”的颱灣;
1984年,李登輝當選颱灣地區副領導人,廖信忠上小學;
1989年,蔣經國逝世的第二年鞦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國民黨聯綫人士組建“新黨”,廖信忠進入淡水高中讀書;
1998年,馬英九和陳水扁競選颱北市長,廖信忠參加成功嶺大專集訓;
2008年,颱灣大選馬英九獲勝,而陳水扁隨後鋃鐺入獄,廖信忠也在上海開啓瞭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處女作《我們颱灣這些年》齣版發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齣版發行。
颱灣人到底是怎麼看大陸的?
這是大陸朋友常常問我的問題。
畢竟,一九四五年以前颱灣人很難到大陸,一九四九年之後又根本去不瞭大陸,這百年多來,颱灣跟大陸真正産生聯係的也隻有短短四年,短短幾年,根本還不夠颱灣人去認識。
其實,大陸的每次重大事件發生,都會對颱灣産生一定影響。
1947年,國共內戰如火如荼,國民黨軍在颱灣“高薪”徵兵;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部分誌願軍戰俘被遣返颱灣定居;1958年開始金門炮戰,金門百姓逐漸適應瞭在炮火裏的生活;1964年大陸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蔣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製;1966年,颱灣小學生偷學簡體字被老師發現挨打,颱灣居民在報紙上看到瞭“文革”中被批鬥的親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颱灣居民嚮美國特使專車丟雞蛋;颱灣小學生從氣球宣傳單上領略到大陸風光;1987年大陸探親潮,颱灣發現大批重婚男;1990年,讀過《毛澤東選集》的颱灣大學生在校園內張貼大字報,在中正廟前高唱《國際歌》;1996年解放軍舉行登陸軍演,金門士兵精神緊張,齣現逃兵;2003年非典,颱灣商人在東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颱南嶽父傢探親……
本書從1944年寫起,以13位我認識的颱灣平民的親身經曆,嚮您講述60多年來大陸大事件與颱灣小故事,分享60多年來各時期颱灣百姓對大陸的印象。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分開不代錶不關心;不聯係不等於不知道。
内容与题目结合得并不密切,但老兵林水源、金门岛驻防的义务兵、定居台湾的情报员、从大陆漂洋过海藏在气球中的宣传单、中正庙前的《国际歌》这些片段式的故事再次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联系,而浓烈的台湾口语化文字跃然纸上居然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从内容而言不是很有思...
評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更像是本访谈录,以时间为轴,从个体入手讲述了一个个故事,由点到面的还原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既有大环境下的身世浮沉,又有近在眼前实则远似天边的爱情故事。让人看了悲喜交集,五味陈杂。但书总归是传递思想的工具,这本书与作者前两本相比站队...
評分想想还蛮奇怪的,《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么火的书,当初读完都没顾上写书评,倒是几年后这本估计不会再那么火的《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引来了兴致。 其实要说,这一本看得远不如上一本过瘾,总有种只是撩了撩皮肤的感觉,我猜,这本书的素材,应该是上一本作者在搜集素材的...
評分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解答我的疑惑,全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现两岸关系的变化,较为主观和政治正确,没有关于客观的一些分析,并且叙述较为琐碎冗长,有点失望。 但是读到姐仔的时候还是有些感动,两岸毕竟还是血浓于水的,我其实暗暗希望未来能有契机可以唤醒这种两岸一体的思...
評分内容与题目结合得并不密切,但老兵林水源、金门岛驻防的义务兵、定居台湾的情报员、从大陆漂洋过海藏在气球中的宣传单、中正庙前的《国际歌》这些片段式的故事再次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联系,而浓烈的台湾口语化文字跃然纸上居然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从内容而言不是很有思...
太政治正確瞭吧?
评分人物鮮活,幾度鼻酸
评分對比第一本,這本零碎瞭許多,每個時間段節選的是某個小人物那時期的故事,導緻閱讀感非常跳躍。內容依然歸為入門級概況讀物。倒是印象深刻於【在顛沛流離的亂世中,小到個人,大到一個島,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句話,我們百無聊賴的今天,是多少先烈期許已久卻沒有過的明天。
评分這本終於不是把“颱灣當代史”照抄再加點自己的評論瞭,開始文學性的嘗試,然而是失敗的,為啥要自曝其短呢?文筆太爛,組織不起來語言,情節亂七八糟。這個作者也就是個暢銷書作傢賺賺大陸對颱灣感興趣但沒什麼相關知識的人的錢,想通過他的書瞭解真正的颱灣還是算瞭。
评分其實有那麼一點文不對題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